師綸
清朝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之亂中,被史家所稱的“河西四將”,在西北戰場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四川戰場以至最後消滅吳三桂殘餘勢力中也建立了不少的功勞。探討這段史實,有助於我們了解康熙皇帝的用將之道,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清史稿》所說的“河西四將”指的是張勇、王進寶、孫思克、趙良棟。這裏先將四將在平吳之戰前的情況作一簡要交代。
張勇,字非熊,陝西鹹寧(今長安縣)人。原為明朝副將,降清後授遊擊,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以鎮壓甘肅反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之“功”,授甘肅總兵。後從洪承疇征雲南,為雲南提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勇久鎮甘肅,威名素著,屬番讋服,命還鎮甘肅”,加太子太保。
王進寶,字顯吾,甘肅靖遠人。順治初年,從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米喇印、丁國棟,授守備,隸提督張勇標下,隨從南征,以功授遊擊。後隨張勇返回甘肅,升參將,駐守青海永固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擢西寧總兵。
孫思克,字藎臣,父為明遊擊,在錦州降清,後為漢軍正白旗。
思克於順治年間從軍,轉戰雲貴有功。康熙二年,擢甘肅總兵,駐涼州(今武威市)。
趙良棟,字擎宇。世居陝西定邊。順治元年應募從軍,以功授寧夏水利都司,遂落籍寧夏。後署潼關守備,從孟喬芳鎮壓米喇印、丁國棟,擢甘肅高台遊擊。從經略洪承疇征雲貴,授貴州督標中軍副將。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為雲南廣羅總兵,與吳三桂不協,康熙八年調山西大同總兵,十一年(公元1672年)任直隸天津總兵。康熙十三年底,由張勇薦舉,擢寧夏提督。
四將在平吳之戰中,都打得英勇,王進寶尤其出色。讓我們從西北戰場說起。
西北戰場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底在雲南起兵反清,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數月之間,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的大部地方相繼附吳從亂。吳三桂分兩路進兵,一路由馬寶率領,自貴州攻湖南,再沿長江東下江西。一路由王屏藩率領,由四川北進陝甘。此路由於清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吳之茂、譚弘等叛應,從而直指漢中。康熙十三年十二月,清陝西提督(駐平涼)王輔臣在寧羌(今漢中地)響應吳三桂發動叛亂,打死清陝西經略莫洛,迫使貝勒洞鄂(一作董鄂)退守西安。王輔臣本是吳三桂義子,相互早有勾結,吳聞報後,立即封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陝西東路總管”,送犒銀二十萬兩。還令王屏藩率吳之茂等迅速北進接應。於是,王輔臣回師攻陷秦州(今天水市)、平涼,並以平涼為據點,四出略地。不久,北到慶陽、定邊、延安,西到鞏昌(今隴西)、蘭州、臨洮、河州(今臨夏市)、洮州(今臨潭)等很多重要城池,均為所有。熊熊戰火,燃遍陝西和黃河以東的現甘肅廣大地區。
西北的戰亂,直接威脅清朝廷的後方,形成嚴重危機。康熙為此提出要禦駕親征,被諸王大臣諫止。但康熙盡其所有地給西北戰場以極大支援,積極調兵遣將。十四年正月,命阿密達(駐江寧的揚威將軍)等帥師赴蘭州,討王輔臣。二月,下詔切責定西大將軍、貝勒洞鄂等,“速定平涼、秦州、分兵以通棧道”。又令佛尼勒為西安將軍,隨洞鄂討王輔臣。以盛京副都統鄂泰為建威將軍,統盛京兵駐太原。三月,命蒙古都統畢力克圖為平逆將軍,率師赴大同。
到了五月,又命畢力克圖馳援榆林,另調副都統哈塔鎮大同;命鄂泰西進,另以建威將軍吳丹鎮太原,後吳丹也奉命到了西北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