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清初平吳之戰中的“河西四將”——兼論康熙的用將之道(2)(1 / 3)

隴上初定,局勢未穩。且西北戰場與整個平吳戰局相關。故在康熙十六、十七兩年,在甘清軍基本沒有離境。且令孫思克回涼州,令張勇移師甘州,守禦邊境。十七年(公元1678年)四月,慶陽袁本秀又受吳三桂之命起而反清,被王進寶擒獲斬首,亂平。

南下川滇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寧夏提督趙良棟上疏雲:“……

今湖南既定,宜取漢中、興安,規四川,臣願精選所部步騎五千,獨當一路。”與此相反,孫思克卻上疏陳述漢中、興安山多路險,“綠營騎兵不盡強壯,馬又多羸瘦,滿洲兵亦複無多”,加上糧運不繼,“不若今秋暫緩出師,……俟來春再議進兵。”趙從整個局勢著眼,湖南一路得手,西北自當相應而進;孫則片麵強調困難,提出延期緩進。顯然孫的意見是錯的。康熙對趙嘉許,對孫宣諭詰責。

隨即命圖海部署進兵南下。同年十月,陝甘清兵分四路進發:圖海率佛尼勒進興安(今陝西安康);畢力克圖、孫思克自西和進略陽;王進寶與總兵費雅達自寶雞循棧道南進;趙良棟自徽縣南進。四路兵中實以王進寶、趙良棟兩路為先鋒突進。王進寶上疏,請以長子用予隨征,康熙照準,並根據王用予軍功,授以副將。王進寶至寶雞,對手是敵方主將王屏藩。王用予為前鋒,在紅花鋪大破敵兵,一舉收複鳳縣、兩當。繼而進取武關,王進寶命王用予將偏師繞出關後包抄,自督大隊乘夜斬關而入,俘獲守將羅朝關等。又奪得雞頭關(在褒城縣),乘勢追擊,王屏藩不支,率眾自青石關(南鄭縣南)退至廣元,其將楊永祚、孫啟耀歸降。十一月,漢中地區全部收複。康熙聞報大悅,禦書“龍飛”二大字、唐詩手卷一帙,遣大臣赴營中賜予王進寶,並敕命會兵奪取川北重鎮保寧(今閬中),平定四川。與此同時,孫思克部克階州(今武都),趙良棟部收複略陽、陽平關。王進寶、趙良棟會師於寧羌(今寧強),又分路向四川進軍。

王進寶自青石關進神宣驛(廣元縣東北九十裏),更督兵強取朝天關。此關至險,號稱南棧中第一高坡,旁行斜上,高出雲表,山半石碑鐫有“小心移步”四字,是一夫當關、萬夫難進的險地。但王進寶以勝兵之威,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正月一舉奪關,遂拔廣元。王屏藩退守保寧,以二萬人迎戰。王進寶督兵擊殺,連拔敵壘,追至錦屏山,王屏藩退至城中。王進寶即率部攻城,一馬當先,親自奪取護城河浮橋,王用予斬門入城,大兵一湧而進。王屏藩與其將陳君極均自縊身亡。俘獲吳之茂及其部將十七人(後吳之茂複叛)。王進寶又分部諸將及次子用賓等陸續收複昭化、劍州、蒼溪、蓬州、廣安、合州、西充、嶽池等州、縣,穩住了川北局勢。

由於王進寶一路對付了吳三桂主力,使趙良棟一路進兵更為順利,在十九年正月間的十天之內,連下龍安府(今平武)、綿竹,“偽巡撫張文德等迎降,遂入成都”。康熙擢趙良棟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令其南下雲南。此時,趙良棟、王進寶之間矛盾尖銳,難得相處,康熙令王進寶鎮守四川,駐保寧,升任王用予為鬆藩總兵。王進寶上疏稱病乞休,康熙命還固原養病就醫,由王用予駐保寧護諸軍。後又改任王用予為固原總兵,以照料父病。但王進寶父子離開不久,保寧即失守,康熙又令其父子返回四川,再次收複保寧。康熙進王進寶以三等精奇尼哈番(即三等子),王用予加左都督、授拖沙拉哈番(即雲騎鬥)。此後,雙方在四川境內展開個多次拉鋸戰。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三月,吳三桂大將馬寶犯敘州(今宜賓),王用予將其擊退,並收複納溪、江安、仁懷、合江諸縣。與此同時,吳丹收複重慶、達縣、奉鄉諸縣,穩住了川東南。康熙命王用予率部駐永寧(今敘永縣),以阻止吳部勢力出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