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庚子鉤沉———甘軍禦侮紀略(1)(1 / 3)

師綸

序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入侵津、京、河北及華北其他各個地區,恣意燒殺搶掠,黎民百姓大遭災禍。次年簽訂的《辛醜條約》,更是喪權辱國,苦難的中華民族進一步淪入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飽受帝國主義的欺淩和壓榨,實為近代一大痛史。

是役及其前後,幹係於我甘肅各族人士、將士之處甚多。尤其在廊坊阻敵,保衛正陽門、保衛北京城的戰鬥中,董福祥和他領導的各族將領馬福祿等,不管他們在自己政治生活的道路上,多麼曲折,但在保衛祖國、打擊侵略者的偉大鬥爭中,都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在優勢侵略軍麵前,殺敵致果,建立功勳;不少隴上回漢健兒的鮮血,拋灑在反侵略的戰場上,在曆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成為激勵後人增強愛國思想的精神力量。

師綸同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根據大量史料,參以裨說傳聞,爬羅剔抉,精心結構,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庚子之役的曆史過程,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且行文流暢、生動,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很值得一讀。因為之序。

在我國近代史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夏,早起於山東的義和團運動,發展到天津、北京一帶以及東北、華北廣大地方,掀起了反帝愛國高潮。但帝國主義者不準中國人民反抗,他們組成“八國聯軍”,侵入津沽,進而占領北京以及華北一些地方,大肆燒殺搶掠。次年,他們又迫使清朝廷與之訂定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加深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化,給我國各族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廣大義和團群眾,以原始的大刀長矛,與侵略軍進行了英勇的戰鬥,大部分清軍也對侵略軍進行阻擊,其中董福祥所統甘軍是一支勁旅,在這場戰爭中及戰爭之後有不少是涉及於甘人甘地者。爰翻檢史料,參以稗說傳聞,以有關之事為分題,連綴成篇,期使讀者既能得窺是役之全豹,又可見有關甘人之一斑。

甘軍入衛京畿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戰敗。清代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去我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澎湖列島,賠款銀2億兩。由於戰爭中海軍覆沒,陸軍連續潰敗,元氣大傷,使戰後的京畿一帶甚為空虛。清朝廷為加強自己的護衛力量,一方麵組練軍隊,另一方麵從各省抽調勁旅來拱衛京畿,甘軍是被抽調的隊伍之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十二月,清廷下令:

“山陝地方,東近京畿,西控關隴,形勢最為扼要。董福祥聲望素著,即著迅速添足二十營之數,分紮大慶關、平陽府一帶,認真督練,務成勁旅。”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毛居井人。毛居井原屬固原,今屬甘肅省環縣。此地為黃土高原,塬壑交錯,幹旱少雨。相傳清乾隆年間有個毛姓舉人在其門前挖了一口井,方便過往行人,因而得名。董福祥家本小康,幼年學文不就,改而習武。清同治初年,陝甘回民起義,是時此地年荒失收,董福祥即與好友張俊等乘機率眾舉義反清,聚集十數萬人,活動於隴東、陝北一帶,攻城略地,殺富濟貧,危及清朝在陝甘地區的統治。後被湘軍劉鬆山部圍剿於靖邊一帶,董福祥以父、弟被執,勢窮降清,被編為“董字三營”,董福祥居中,張俊居左,李雙良居右,隨湘軍一起,先後在金積堡、河州、西寧、肅州等地,鎮壓反清的回民,董福祥“積功”為參將。

光緒二年(1876年),董福祥與張俊率部隨左宗棠軍西出嘉峪關,參加收複新疆之戰,屢立戰功;此後又在南疆守衛國土,董福祥被授為喀什噶爾提督。光緒二十年(1894)陰曆十月初十為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是年正月,清廷就籌備慶典,加賞文武大臣。董福祥賞加尚書銜,並指定晉京參與慶典。不料慶典之期,正值中日開戰正酣、清軍節節敗退之際,所以慶典也就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甘肅河州、西寧一帶回族、撒拉族又起而反清,史稱“河湟之變”。河州總兵湯彥和被義軍擊潰,陝甘總督楊昌浚束手無策,清廷即調董福祥率部前來鎮壓。董率總兵王鉞安、副將馬安良(回族、河州人)、參將張銘新等從狄道(今甘肅臨洮縣)進兵,得馬福祿、馬福祥弟兄募練“安寧營”之助,與清軍其他各部協同,將河州、西寧一帶起事回民殘酷鎮壓下去,義軍首領馬永琳、閔伏英、馬匡匡、馬成林、冶主麻、韓文秀等相繼遇害,起事與並未起事的回漢群眾前後被殺者達數千人之多。清廷認為此次鎮壓中,“董福祥總統各營尤為得力”、“董福祥運籌決策,調度有方,迅奏朕功,勳勞懋著”。因而“賞加太子少保銜並賞給騎都尉世職”。上引詔令中說“董福祥聲望素著”,實際是以河湟地區廣大群眾特別是回族群眾的鮮血換來的,這是董福祥一生中的汙點!

董福祥鎮壓了“河湟之變”以後,即被任為甘肅提督、統率甘軍。這支軍隊中的將士,有早年追隨他的漢族人,也有爾後及此次歸隨他的回族人。在回族領兵官當中,除馬安良外,還有馬海晏及其子馬麒、馬麟,馬福祿、馬福祥弟兄等。這次開往大慶關、平陽府一帶,除馬安良仍留甘肅外,其餘都隨同前往。因此,爾後京畿一帶稱董部為回部,甚至也有將董本人誤認為回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