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張澍在大足(1 / 1)

趙輝誌

張澍(1776—1847),甘肅武威人,號介侯,清嘉慶四年(179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曆任知州、知縣等。澍為乾嘉時著名學者,考據學家,遊曆大半個中國,留意地方文獻,一生著述七十餘種,有《養素堂文集》、《蜀典》、《姓氏五書》等,《姓氏五書》尤稱絕學。《清史稿》有傳。

嘉慶二十三年(1818),因大足縣令趙時奉調廉差(鄉試官),張澍署理大足知縣半年,受趙時之托,纂修縣誌。此前,僅存乾隆《大足縣誌》,較為簡略,張澍重為擬訂篇目,搜集文獻及調查實物資料,逐一考證,頗費心血。其間多次實地考察大足石刻等,寫有《書唐昌州刺史韋君靖碑後》、《古文孝經考》、《跋趙懿簡公神道碑後》、《書文殊詣維摩詰問病圖後》、《楊甲非遂寧人考》、《六經圖考》、《書多寶塔石記後》、《重修棠香書院碑記》、《重修縣誌序》、《前遊寶頂記》、《後遊寶頂記》等二十餘篇文章,學術價值較高。

半年時間,張澍未完成縣誌纂修,即移署銅梁,繼調廉差,又調南溪,但他始終隨帶誌稿,直至完成任務。惜未及時刊印(手稿現存台灣,未整理)。以後道光間大足知縣王鬆始整理刊印,已非原貌,仍被梁啟超列為良誌。

張澍在大足題詩40餘首,刻石2首,書法極佳(以南山《辰秀太清》碑及《登南山詩》碑為代表),詩中飽含複國愛民之情。如遊南山詩:摩崖蘚字又來尋,乾道諄熙歲月深。毀黨籍碑青史汔,小朝庭幣白頭吟。僅多避暑消閑客,誰抱憂時話國心。讀罷張何唱和句,晴天一鶴響瑤音。

大足石刻乃世界文化遺產,張澍則被譽為考察研究大足石刻的第一人。當時老百姓無法理解其行為,誤以為他是為盜取寶頂山千手觀音之“金手”或北塔所藏之“金磚”,民間遂有“張澍盜寶”的傳說。張澍勤政守責,民間傳說他為禁止捕食青蛙,保護農作物,連出兩道告示無效,決定懲一儆百,抓捕一違令者,赤其上身,刷上漿糊,貼上皮紙,幹後撕紙,令其親嚐青蛙“剝皮”之苦,終於製止捕食青蛙之風,張澍自此又落得“張剝皮”的外號。

張澍晚年雙目失明,寓居西安,直至去世。其手稿多由子孫出賣,流入國外,大多存巴黎博物館。今西安博物館尚存其《大足金石錄》手稿。

(《甘肅文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