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庚子鉤沉———甘軍禦侮紀略(6)(2 / 3)

董福祥辭宮返裏

然而清廷還是保住了一個為侵略者所指控的“要犯”,就是董福祥!

董福祥所統的甘軍,是義和團的戰友,是侵略者的勁敵,侵略者得勢後,怎肯放過?所以談判一開始,懲治“罪魁”的名單中,就有董福祥。其實清廷中的主和派早就視董福祥為眼中釘。十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劾剛毅、董福祥,時毅已死,而張之洞、劉坤一亦先言福祥啟釁,罪當懲”(《庚子國變記》)。李鴻章既然是這樣的態度,如今又借得侵略者的力量,怎肯放過董福祥!奕劻和李鴻章給軍機處的來電說:“伊等(指侵略軍的談判代表)謂莊王、董福祥窮凶惡極,非殺不可。”類似內容的電文、奏折接二連三飛向西安。結果,慈禧太後對其他各個“罪魁”都按侵略者的要求一一遵命照辦,已如前述。但對董福祥總下不得手,成為對付侵略者要求懲治“罪魁”中的一個難點。

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慈禧太後傳旨說,對董福祥“本應予以嚴懲,姑念甘肅地方緊要,該提督人地尚稱相宜,著從寬革職留任。

其所部各軍,現著裁撤五千五百人,仍著帶領親軍數營,克日馳回甘肅,扼要設防,以觀後效”。這是將董“革職留任”,又裁撤所部人數。無奈侵略者不答應,慈禧隻好作進一步的處理,下密旨說:

“革職留任甘肅提督董福祥,統兵入衛,紀律不嚴,又不諳交涉,率意魯莽,圍攻使館,雖係由該革王等主使,究難辭咎。本應重懲,姑念在甘肅素著勞績,格外從寬,著即革職”。

這是由‘革職留任”改為“革職’。侵略者仍然不滿意,並且說“有人庇護,縱奸不辦”。這個“有人”的“人”,誰都知道是指的慈禧太後。但慈禧太後仍不肯加重處理,給奕劻、李鴻章發電,教以辯解之詞,說董福祥“素為陝甘兩省漢回所傾服(按:事實是否如此,是另一回事,但慈禧是這樣認為的),設辦理稍事操切,深恐激而生變,後患無窮。所難在此,實非有人庇護”。並且說,對於董福祥的處理,“斷自朕躬”,再無改變之餘地。慈禧太後說了斬釘截鐵的話,李鴻章不好再開口,隻好前去哀求洋大人高抬貴手。在侵略者一麵,既然他們所提各項條件,清廷都接受了,僅剩下董福祥一人的問題;而且確實有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問題,假設此地再生事端,慈禧太後這個“總管”坐不穩,賠款及條約中其他各項的實施都會遇到麻煩,所以最後隻有“遷就”了。由此可見,並不是慈禧太後對董福祥有什麼特殊的恩典,隻是她害怕陝甘兩省回漢人民造反!是陝甘以至西北幾千萬人作後盾,才使董福祥得以保全首領。

當然,平心而論,慈禧太後對董福祥的忠心並不懷疑,君臣之間的關係還是好的。“戊戌政變”中,榮祿急調董軍進京畿,是用以對內,即對付光緒皇帝;之後編為武衛後軍,又是在武衛前後左右四軍中,率先調入京城中的一支軍隊,說明董軍已僅次於神機、虎神兩營,有點皇家禁衛軍的味道。而且在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初的“上諭”說:

“董福祥現已馳抵行在,所帶馬隊,尚傳整齊。此後每日啟鑾,著以一半隊伍在前行走,以清蹕路,仍以一半隊伍在後行走,以肅輿從。特此諭令知之”。

這是慈禧太後對董軍信任的確證。在八月十五日慈禧出逃時旗兵在護衛中,一支槍走火,打碎了轎車上的玻璃,慈禧勃然大怒,從此下令,讓旗兵神機神虎兩營於“聖駕”五裏以外前行,不準靠近,於是扈駕親兵的重任就落在董軍的身上了。在西行一路中,又證明董軍是忠實盡職的,慈禧太後十分滿意。所以在西安行宮中,仍由甘軍值班護衛。這樣,君臣之間自然就建起了深厚的感情。據說,董福祥在離開西安陛辭之際,曾伏地大哭,慈禧也掉了眼淚,賜銀4000兩,批準董福祥帶家眷、親丁3000餘人一同返回甘肅。

一個革職的人,還帶這麼多的人一同返裏,這恐怕是少見的。即使如此,一個在戰場上與侵略軍浴血廝殺,在危難中忠心保駕的將軍,落得這樣的下場,也夠不公平的了。就連沒有多少發言權的光緒皇帝也憋不住了,他不得不說幾句話,給董福祥“硃筆手諭”說:

“董福祥知悉:爾忠勇性成,英資天挺,削平大難,功在西陲。

近以國步艱難,事多掣肘。朝廷不得已之苦衷,諒爾自能曲體。現在朕方屈己以應變,爾亦當降誌以待時;決不可以暫時屈抑,隳卻初心。他日國運中興,聽鼓鼙而思舊,不朽之功,非爾又將誰屬也!

尚其勉旃”(王學伊編《固原州誌》)。

話說得委婉而中肯。這位被剝奪了自主權力的皇帝,此時此刻,大概對董福祥的遭遇,有著感情上的共鳴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陰曆正月,董福祥率家屬、親丁西行,回到甘肅固原。

喪權賠款百姓遭殃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元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了一道“自責之詔”。詔中曆陳“皇太後”蒙難之苦,也提到“士大夫之流離者數千家,兵民之死傷者數十萬”。但造成這場災難的原因,並不是由於清廷自身的腐敗和各帝國主義的入侵,而是把罪責一腦兒說成“莫非拳匪所致”。對侵略者反而頗帶感激之情地無恥獻媚,說什麼“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自不致強人所難,”因而“當視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議之必可行”。這個顛倒是非的邏輯,其實是慈禧太後的心聲,也是為清朝廷政策方針定下的調子。既然“拳匪”是罪魁禍首,那麼,當初主張鎮壓義和團的官員自然就成了有功之臣。因而對上年五、六月間因堅持鎮壓義和團、反對反帝戰爭的而被處決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等人立即下諭,一律平反。諭旨說:當時“經朕一再垂詢,詞意俱屬兩可,而首禍諸臣(按:指當時主張利用義和團的王公大臣)遂乘機誣陷,文章參劾,以致身罹重辟”。因此,現“均著開複原官”。這些信口雌黃的辯詞,翻雲覆雨的措置,直將政事國策視同兒戲!它無非是說,這些人當時的被殺,不過是“禍首諸臣”的過錯,至於慈禧太後則是“天王聖明”,毫無責任的。其實,人們都清楚,當時沒有慈禧太後的旨令,這些人怎麼會被殺呢?而且殺的也並不一定錯。現在為了取媚於侵略者,又重新翻案,是毫無道理的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