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十月,安集延頭目阿裏達什糾集布魯特頭目阿布都勒哈瑪,率數百人竄擾英吉沙爾、烏帕爾。劉錦棠派譚慎典、楊金龍、羅長祜、侯名貴、張俊等幾路追剿,斬殺阿裏達什及其眾300餘人。
光緒五年(1879)正月,阿布都勒哈瑪父子,糾集安集延條勒愛克木汗、阿希木汗等,率眾2000多人進擾喀什噶爾城以西、以南地區,劉錦棠令方友升,譚慎典防守烏帕爾,命張俊、董福祥各率1000人分道趨烏帕克恰提,自率大軍設伏。各路分進會擊,追剿不舍,先後斬殺阿希木汗以下1200餘人。愛克木汗、阿布都勒哈瑪僅率殘眾100餘人過黑子裏達阪逃回俄境。
同年七月,愛克木汗、阿布都勒哈瑪複糾集數千人進擾烏魯克哈提,並西竄至葉爾羌邊色勒庫爾,圍城猛攻。劉錦棠親率2000餘人自喀什噶爾出發追擊。八月,敵寇聞訊,北竄庫倫可,相距已逾四站之遙。劉錦棠急令董福祥督隊躡追,自護輜重繼進。董福祥、張俊率部追至空穀根滿斯,見牛羊鮮血盈地,知敵蹤不遠,乃選精率乘隊騾隨馬隊,令張俊率領先進,董福祥率步隊繼之。張俊追至木吉,追上敵寇,敵寇見清軍人少,回馬廝殺。張俊“令總兵夏辛酉、提督張宗本率西征1營1旗馬隊擊其左,總兵田九福之董字左營為接應;提督方友升率靖營馬隊擊其右,提督胡登花、石蘊玉之定遠左右兩營為接應,自率董中營、定遠中營隊伍由中路擊之。”敵寇頑抗,不肯稍退。後來敵寇指揮被我馬軍槍擊落馬,清軍乘勢掩殺,“張俊又率所部由中路奮威衝殺,人自為戰,無不一以當十。
賊遂大潰狂奔……沿途賊屍枕藉。初九日,直追裏子拉提達阪下,該逆僅剩百餘騎,翻山亂竄。張俊等以過山即係俄屬阿來地界,乃止不追。”董福祥在木吉平川,追斬“賊約二三百”,奪回賊寇搶掠的大批牛羊、物資。“計是役共殺賊寇二千數百名”,“生擒悍賊63名”,其中包括阿古柏前派充喀喇沙爾及烏什的“大通哈”(即大管之意)等要犯。左宗棠上書清政府說:“幸董福祥、張俊等迅厲無前,士氣競奮,四晝夜馳800餘裏,人未交睫,馬未卸鞍,接仗時猶複倍加抖擻,愈接愈厲,卒能殄此狂寇,大振軍威。惟此次師行所至,率皆荒夐阻絕,自來人跡罕到之區,石壁冰梯,直插霄漢,鳥道陡絕,士馬均須猱附而升。……加之煙霧嵐瘴濃濁異常,中者不省人事,致弁丁柒患急症者多,而戰馬糧馱之墜崖及勞傷以死者更難數計。蓋自出關以來,行軍之艱阻勞瘁,未有若斯之甚者也”。清廷獎勵有功人員,“賞給道員羅長祜騎都尉世職。提督董福祥、張俊頭品頂戴。”
經過這次殲滅性的打擊,敵寇才再不敢來犯,南路始臻安定。
收回伊犁沙俄侵占伊犁時,曾聲言俟中國收複烏魯木齊等地,便將伊犁交還。南北兩路平複後,沙俄又托言中俄邊界屢有衝突,應俟解決後再交還。清政府派滿人崇厚去交涉,崇厚在俄人威逼哄騙下,於光緒五年(1879)十月與俄簽訂《裏瓦吉亞條約》,喪權辱國,朝野輿論嘩然,清政府拒絕批準此條約。光緒六年(1880)正月,清政府改派出使英法大臣曾紀澤到俄重議,同時命左宗棠統籌戰守。左宗棠計劃分兵三路規複伊犁,東路由金順負責,扼守精河一帶;西路由劉錦棠負責,自喀什噶爾取道烏什,經布魯特,北取伊犁;中路由張曜負責,從阿克蘇直向伊犁。並積極籌添兵力,除給三路各加人馬以外,還調配接防部隊。同年四月,六十九歲的左宗棠率其大營及馬步十數營,自肅州啟程出關,五月抵哈密,駐節城西鳳凰台,坐鎮指揮和接應各路。清軍將士同仇敵愾,準備與沙俄一戰。
但清政府不願輕易動兵,於同年七月召左宗棠進京,左宗棠保薦劉錦棠繼任督辦新疆軍務,張曜,金順為幫辦,同年十月啟程入關。
曾紀澤與俄多次交涉,據理力爭,於光緒七年(1881)正月,簽訂《中俄伊犁條約》,爭回了一些權益,收回了伊犁。但沙俄仍無理索要賠款盧布900萬元,且爾後又強占我國七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
這次訂約,是晚清較為成功的一次對外交涉。我們稱道曾紀澤的愛國赤心和折衝樽俎之才,而左宗棠的積極備戰,的確也給這場交涉作了有力的後盾。
建裏行省新疆建省的主張,始於魏源、龔自珍,左宗棠主持尤力。他從光緒三年開始,多次上本清廷,陳述新疆建省的理由,直到光緒八年(1882)在其兩江總督任上,還上書陳說。光緒十年(1884)十一月十六日,戶部奏準新疆分建為行省,裁撤辦事、幫辦、領隊、參讚各大臣及烏魯木齊都統,任命巡撫、布政使,設道、州,廳、縣,加強新疆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