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清末、民國甘肅的民意機構(1 / 2)

趙世英

谘議局

清朝末年,內有人民革命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外有西方列強侵略,腐朽沒落的清朝政府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為了苟延殘喘,清朝放府開始重視民意,中央和地方層層設立了民意機構。在清廷中設立的是谘政院,各省設立谘議局,州、縣設議事會。宣統元年(1909)七月,甘肅省谘議局在蘭州縣門街中段中協衙門內西院(今隴西路3號省政協家屬院駐址)正式成立。這是甘肅省最早成立的民意機構。陝甘總督長庚還給成立大會送來了書麵講話稿。成立大會上選舉張林焱(蘭州人,翰林院檢討)為議長,王黼堂(定西人)為副議長,後繼補遺缺為副議長的有郭鑄嘉(肅州——今酒泉人),何念忠(永昌人,拔貢)二人。全省共有議員43人,其中駐防甘肅滿族專額議員3人。議員產生的程序是:先由各州、縣選民在候選人中投票初選。初選當選的議員,由州、縣報請上一級政府——知府再舉行投票複選。經複選後才正式由知府衙門當眾公布當選為谘議局議員,並由選舉監督頒發當選議員“執照”,即當選證書。

省谘議局每年九月舉行一次大會,閉會期間由正副議長及常駐會議員在會辦公。在第一次大會上議員提議的案件有民族、禁煙、蠶桑、水利、礦務、農林、交通、衙役等主要大類,送請政府認真辦理,並要求將辦理情況向議會報告。在宣統三年(1911)九月的全體大會期間,辛亥革命爆發了,迫於形勢,議員便自動離會趕回原籍,開張不久的省谘議局也就無形中結束了。

臨時省議會(一次)

武昌首議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1912年2月24日,甘紳馬福祥、王之佐、水梓等人鑒於共和大勢已定,倡議組織臨時省議會。

第一次大會在蘭州文廟省教育會(今蘭州市第二中學)召開成立大會。前省谘議局議長張林焱對共和政體不甚熱心,為當時甘肅政局中的守舊派,並不願繼任議長,而議員中也有些人有遺老思想。在這種形勢下,會議一致選舉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士紳李鏡清(臨洮人,前清拔貢)為議長,劉爾炘(蘭州人,前清翰林)、張林焱二人為副議長。同時選舉了馬福祥、周務學、王之佐等33人為議員。

3月15日,蘭州官紳共推代理甘肅布政使趙惟熙代表官方,臨時省議會副議長張林焱代表地方,通電承認了共和。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任命趙惟熙為甘肅都督。清朝陝甘總督長庚宣布了清帝宣統退位詔書,離開甘肅,清朝對甘肅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從此結束。

臨時省議會在李鏡清議長主持下,短暫的三個月中辦理了以下重要事件:一是和平解決了秦州(今天水)起義問題;二是調處省城駐防蘭州東教場周務學忠武軍炮兵隊索餉嘩變事件;三是彈劾甘肅都督趙惟熙十大罪狀及其他問題。趙惟熙被彈劾後,臨時省議會與趙惟熙衝突愈演愈烈,趙深感恐慌。於是他從各方麵挑撥回漢感情,同馬安良(回族)部進行離間,說李鏡清“欲滅回種”,致使軍閥馬安良對李鏡清恨之入骨,公然派兵把守議會大門,不準議員出入,逼迫議會停止活動,並采取各種威逼恫嚇手段,逼李離蘭。後來在馬安良授意下,李鏡清被刺於家中,年僅41歲。李鏡清為實現民主憲政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遇刺,在甘肅近現代史上是一個重要事件。他被刺後,議員紛紛逃回原籍,臨時省議會陷於完全停頓狀態。

臨時省議會(二次)

1912年8月,為了緩和局勢,趙惟熙與馬安良密謀後,由馬安良出麵召集在省城議員開會,決定於當月恢複臨時省議會(二次)。

在恢複會議上,選舉張林焱為議長、慕壽祺(鎮原人,前清舉人)為副議長,議員多名。這個臨時省議會完全受軍閥馬安良操縱,成了擺設,沒做實質性事情。

第一屆甘肅省議會

1913年3月,在第二次臨時議會五個月之後,第一屆甘肅省議會在蘭州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選舉閆士璘(隴西人,前清進士)為議長,楊思(會寧人,清末翰林)、趙守愚(徽縣人)二人為副議長。

全省十二個選區經初選、複選,選出議員56人。其中屬國民黨籍者48人,屬共和黨籍者8人。同年11月4日,大總統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甘肅支部,收繳國民黨議員的證書、徽章,取消他們的議員資格,這樣,省議會議員僅七八人,不足法定人數,隻得停會。到第二年的2月28日,袁世凱幹脆下令各省省議會予以解散。甘肅省民政長兼署都督張廣建執行命令,解散了第一屆甘肅省議會。第二屆甘肅省議會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人民反複辟聲討中死亡,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同年10月,在黎元洪命令下,恢複了甘肅省議會。1918年10月,第二屆甘肅省議會在蘭州成立。選舉王世相(蘭州人,清末進士)為議長,王之佐(張掖人,清末舉人)、王佑曾(秦安人)二人為副議長。議員與第一屆省議會相同,仍為56人。本屆議員任期為3年,先後召集了三期年會。但當時政府施政情況,根本不送議會審議,都以行政命令讓各地執行,議會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