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回族反清英雄蘇四十三(3 / 3)

蘇四十三反清起義失敗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乾隆皇帝特地降了一道聖旨,有雲:

“回教改為從舊教,各歸本村寺內誦經,毋得藏匿《冪沙》、《卯路》等經,搖頭脫鞋等經,致於嚴譴。但仍有新教,治罪不宥。

下開五條;一禁摻奪。一禁勾引窩留。一禁抱親及改歸回教。一禁添造禮拜寺。一禁誣告。”

從清王朝的這五條禁令來看,字裏行間雖指明了新教的字樣,但其實質限製的對象顯然是整個伊斯蘭教。

滿清王朝是由邊疆部族入主中原的,他們深知邊疆民族之間互相爭奪殘殺之事。為了世襲家天下永久長存勿替,所以實行蓄意挑撥少數民族之間、回民宗教信仰之間感情的卑劣毒辣政策。隻要遇有可乘之機,便大肆施行其既定陰謀。蘇四十三率撒拉族反清起義事件,原本是回族內部教派之爭的一個不成政治爭奪的小問題,而滿清政府卻利用移花接木的陰毒手段,將回民不滿的問題轉嫁到舊教和漢族身上來,終於使回漢民族兩方結下百餘年的無名宿怨。不知流過了多少生命的鮮血,毀壞了無法統計的財產。追溯曆史可知,伊斯蘭教自唐朝以來便存在於中國,一千多年來,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而為何在清王朝統治中國200年中,卻連演重大的流血慘劇?尋根究底,自然是滿清政府蓄意挑撥民族之間的政策所致。

蘇四十三起義的失敗,為後世留下了宗教之爭、械鬥流血的慘痛教訓。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回族新教阿訇蘇四十三反清起義事件,震驚了乾隆皇帝,問斬了封疆大吏陝甘總督勒爾謹,遣發了以大學士阿桂、戶部尚書和珅為首的京官,西北各省調兵遣將,震動之大,全國聞驚。

清王朝為了控製蘭州西南軍事要地,由陝甘總督李侍堯奏請獲準,於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八月,由工部侍郎德成設計,欽差大臣阿桂督令士兵在華林山(今蘭州市七裏河區華林山烈士陵園北端100米處)修築營城一座,移駐督標右營。該城周長3裏,內修將備銜門,置千總、把總,外建住房81間,兵房1720間,守備兵670名。裏麵還建有城隍廟、關帝廟。用以製高拱衛蘭州南大門。由於清政府有意嚴防其他民族將士據此反清叛亂,故裏麵純駐滿清軍隊,因此人們稱此城為“滿城”。現滿城城牆基本完好,原建築已全部更新,現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紮。

同時在龍尾山(伏龍坪)仍由工部侍郎德成設計,依山南高北低坡度建築4個空心土墩,土墩呈立方體,中空麵積可容百餘士兵駐紮。因猜忌回、漢民族士兵不可靠,也純駐滿清兵額。四墩建置由北至南,分列在龍尾山上,俗稱頭墩、二墩、三墩、四墩(俗稱四墩坪)。四墩坪的築建,與華林山滿城遙相對壘,以鎮蘭州西南之地。實即因蘇四十三起義軍圍攻蘭州城之後,為防禦青海、臨夏回族而設築的軍事據點。

清政府懾於青海、臨夏回族被極端壓迫、甚至殘酷血腥鎮壓而激發正義反抗,除在西山華林山修建了滿城,東山伏龍坪修建了四墩坪軍事製高點後,猶恐防禦有所疏漏失誤,又在兩山之間的雷壇河要衝處,即今洪門街(原名洪門子)至解放門外南邊(原名下坡子)、雷壇河東岸的街道中心,築了一座高3米、厚2米、開南北兩門的“土城”,派清兵把守,以扼由水磨溝來犯之兵。即便是清平年月,凡由水磨溝南來的行人,不經過駐軍嚴格盤問檢察,驗明身份,一概拒絕入城。尤對回族同胞,更是如臨大敵的詳審嚴查。“土城”的修築,以及它與華林坪“滿城”、龍尾山的“四墩”左右毗連,上下呼應,構成了蘭州古城西南部聯防的堡壘群,其主要目的是禦防回民族起義反清。

(《甘肅文史》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