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辛亥隴原英烈(1 / 2)

王公望

偉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製,肇造了民主革命的新時代。

在此次革命中,甘肅熱血青年參加的有120餘人,尤其在武昌起義中,隴原誌士參加者甚多。值此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際,特將數位隴原英烈之事跡,昭彰於世,以誌悼念。

王德立,字道生。二十五歲,甘肅靖遠縣人。1909年冬自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後,被保送至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當此期間,德立親睹外國兵艦肆行於長江與外國租界連亙,痛恨祖國大好河山遭受列強之蹂躪,遂萌生拯救祖國之革命思想。於是秘密參加同盟會湖北省文會,振奮精神,專心習武,潛心於反清。迨至畢業後,從戎炮科。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參加陸軍學生軍隊,至起義成功,學生軍隊解散,德立獲悉家鄉甘肅尚未脫離清朝統治而宣告獨立,於是與同學結伴西行準備返甘。抵潼關後,為陝西革命軍(秦軍)東征軍司張鈁所挽留,協助辦理軍務。當其時,自河南而來忠於清廷之毅軍來攻潼關。由於軍事力量懸殊,東征軍潰敗,撤退至華州(今華縣)。德立在撤退中,因中敵炮負重傷,不幸壯烈犧牲。

黃文模,字範洲。二十四歲,甘肅秦州(今天水市)人。1909年冬在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後,即被保送至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文模常於課餘留心當代曆史。當時同學常維楷(按:甘肅隴西縣人)在校內秘密組織反清組織——黃漢光複會遭到禁止,並被捕入獄。黃獲知氣憤成疾。待常出獄時,正值1911年3月廣州起義失敗,黃與常相談更加憂心國事。至當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黃聯絡同學參加戰鬥,奔黃鶴樓、文昌門、漢陽門等處,接應參加起義的革命軍,然在參與進攻武昌漢陽門時,不幸遭到清軍炮擊,壯烈犧牲。時當10月21日也。

張,字燕山。二十六歲,甘肅秦州(今天水市)人。1909年冬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後,於次年2月被保送至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他在鄂見沿長江一帶盡為外國列強之勢力範圍,漢口重鎮多為外國租界,遂萌生革命思想,聽同學常維楷(秦州人)的宣傳後,於是參加黃漢光複會鄂省同誌會,並慷慨捐款。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當即參加革命軍,奔赴武昌中和門(後改稱起義門)、漢陽望山門、保安門參加巡邏任務。當其時,敵人在各巷潛伏,而黃鶴樓一隅尤為敵人之根據地,同伴以人少事孤,勸張勿去前往參戰,張不聽勸告,與他人奮身前去,皆因敵人炮火猛烈而撤回。可是,不幸在10月21日參與收複漢陽的戰鬥中,因奮不顧身,英勇衝鋒,乃致中炮負重傷,最後壯烈犧牲。

張鈺,三十一歲,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I909年冬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後,於次年2月被保送至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

在校中暗與各省同學聯係,謀以武力推翻清朝專製統治。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時,張聞訊喜躍如狂,稱借此可以武力“光複大漢,以酬宿願也。”遂糾合同學前往攻城,在攻占武昌中和門(後稱起義門)後,接著占領楚望台要地,隨後保護湖北革命軍政府都督府。

可是,在進攻武昌蛇山之激烈戰鬥中,因奮勇當先,不幸中彈犧牲,壯烈捐軀。

王瑛,字玉成。二十六歲,甘肅皋蘭(今蘭州市)人。1909年冬在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後,次年2月被保送至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在校時,深感民族危機,與同學常維楷等人組織進化研究會,聯絡革命團體——文學社之成員,采擇各報之精華,與常維楷等人捐資印刷,彙集成冊,分寄各地,以啟發民智。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王瑛積極參加,同時在漢口等處演說,宣揚革命。此後,多次參加漢口保衛戰。後來漢口失守,王瑛不幸中清軍炮擊而英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