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編撰(1954年)
第一期從辛亥革命起至張廣建來甘時期
張掖縣革命之發生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一九一一年)八月,張掖縣民王良卿、王蓮清等,在縣發動革命,事敗被殺。先是本年二、三月間,甘肅施行禁煙令,張掖奉令較遲,農民早經下種,煙苗已出土。四月,甘州(今張掖)知府李廷颺同禁煙委員張掖人王振鵬率警兵下鄉,鏟犁煙苗,農民哀求不準,激起民變,聚眾三、四千人,破了東城,拉倒王振鵬的房子。甘州提督馬進祥派隊彈壓,被群眾趕走,馬進祥據情上報。省方派西寧鎮總兵馬福祥、甘涼道尹張毅查明,將為首的丁積慶、徐成明、劉竹林等斬首。守備周月林、紳士王九卿因暗地主謀,被遣發黑龍江充軍,並處徒刑的有十餘人。又曆年糶賣倉糧,積弊甚深,久蓄民怨,因此農民積憤,有了革命的傾向。縣人王良卿暗結幫會及受害農民三千餘人陰謀起事。時有河南人王蓮清隨父(南古城守備)宦遊張掖十餘年,看到清政腐敗,素具革命之誌。輾轉與孫中山取得聯係,中山先生叫他在張掖、山丹、東樂(今民樂)、撫彝(今臨澤)各縣活動。是年六月,與王良卿同盟,定計劃在本年中秋節日,以三千人取張掖,二千人取山丹,一千人取東樂,一千五百人取撫彝。事成就把四縣作革命根據地。不料被提督馬進祥知道了,這時蓮清正在東樂,進祥密使人把蓮清逮捕,解來張掖,由他身旁搜出盟單及進軍計劃。蓮清知道事已泄漏,就說出革命經過,並慷慨陳說民族大義和滿清的必亡。當時就被殺了,臨刑大呼:“我死後兄弟們當繼續努力,救中國的危亡”。同時被害的有劉姓回族一人,張掖人並稱之為鐵漢。
馬進祥按盟單捕殺王良卿及幫會頭目三十多人,牽連的有二、三百人。其他三十餘人,正要按單緝捕,因聽到武昌革命成功才罷了。
升允、長庚用兵攻陝及防川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爆發,高揚推翻滿清帝製的旗幟,全國震動。二十二日(農曆九月初一日),陝西響應。
清陝甘總督長庚,聞陝西革命變起,密未宣布,與前總督升允組織東征軍援陝。長庚,滿洲人,方握甘肅軍政大權。前陝甘總督升允,於宣統初元上書言“新政足以亡國”,被罷職後,住在西安。
這次變起,滿城先破,被害的甚多。升允正在草灘,得信西逃至平涼,電商長庚要用兵討伐,長庚同意。由北路電奏清廷,奉命任升允署陝西巡撫,總辦軍務。升允夙知甘肅人民思想保守,可資憑借以圖恢複。就同長庚決定組織東征軍,由他率領攻打陝西。由其調動的軍隊約為三部:
一、甘肅提督馬安良所統的為一部。馬安良,河州(今臨夏州)
回族,這時在家居住。蘭州道彭英甲對長庚說:“安良陰險驕橫,多行不法,官民受害,莫可奈何。不若使他攻陝,若勝了,陝西可複;敗了,也可給甘肅除害。”長庚從其計,就召開會議。馬安良在會上說:“陝西的幾個學生娃娃作變,有什麼要緊關係?我把他們一馬蕩平,是旦暮間事。”長庚就叫馬安良添召馬步兵十營,受升允調遣赴陝。以彭英甲為行營營務處總辦。安良遂在狄道(今臨洮)、河州(今臨夏)、循化、平番(今永登)、皋蘭等處招了十營兵,號稱精銳西軍,馬安良為全軍總統,馬麒為幫統,馬占奎、馬麟為分統。
二、固原提督張行誌所統為一部。長庚令張行誌添召馬步兵十四營旗為壯凱軍。馬國仁為分統,並加以省軍陳正奎部,又固原紳士董恭(董福祥孫)自備軍餉,招募馬步五營旗隨同東行。
三、甘肅常備陸軍第一標陸洪濤所統為一部。陸軍第一標駐省垣東教場,號稱新軍。任軍職的多陸軍學生,長庚恐怕不穩,改為振武軍,以陸洪濤為統領,作為巡防部隊。當赴陝前日,第一營管帶閆鵬雲有與革命黨人通謀的信,為陸所得,開拔時候,陸令閆營分隊夾入他營隨行,閆知事泄,就自殺了。陸得無顧慮的前進。
另外崔正午統帶的回軍馬隊五營,原屬黃鉞駐防隴南,因正午不願隸鉞部下,遂自為一部,號驕銳軍。
升允與長庚既組織東征軍,分東南兩路。以馬安良、張行誌、陸洪濤所部,由東路汪川向陝境長武、邠州進發。崔正午部由秦州(今天水)向鳳翔進發。更調河州鎮總兵羅平安帶兵三營駐徽縣,兩當暨陝西鳳縣東河橋一帶防陝。調忠武軍一營赴徽(縣)、兩(當)
分駐防川。又令吳炳鑫帶兵三營駐防狄道(今臨洮縣)。
長庚布置省防蘭州城防吃緊,長庚改常備三標為忠武軍,周務學為統領。並調西寧鎮總兵馬福祥來省,添招回兵數營,號昭武軍,福祥為統領。
福祥係回族武進士馬福祿之弟。當庚子、辛醜間,清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在西安時,升允任陝西督糧道,福祥正是行在侍衛,相與往來。
升允這次發動運兵援陝,自以為與福祥有舊交,想借其武力為他的基本隊伍。不料馬意在觀察時局,不願在家鄉燃起戰火,不為升所用。長庚也以福祥素負地方重望,遂調駐省垣,以充實省城防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