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河州三馬集團簡況(1)(1 / 3)

張思溫

概況

近百年來,河州回族軍人先後興起,其武裝力量逐漸發展壯大,曾經控製過寧夏、青海、綏遠(今內蒙呼和浩特等地)等省區及甘肅、新疆等省區的一部分地方,影響整個西北政治局麵,在我國近現代回族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這些為首的人物都姓馬,又都是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西鄉人。極盛之時,任過國民黨時期的省主席(包括代理和割據自稱者)的九人,軍師旅、團級的將校軍官及特簡薦任文職官員約百人以上,一時有“小湘鄉”之稱(比為清湖南曾國藩等集團)。紛紜錯綜,一般不易辨析,於是有“三馬”、“五馬”、“十馬”、“諸馬”之名。而於其家族淵源和相互關係,多不了解,有加以說明之必要。作者生於此邦,以所知聞,特作簡單紀述。

解放前臨夏回族姓馬的這些人物,總的可分為馬占鼇、馬千齡、馬海晏三個集團,而各個集團則都以他們的家族為主要骨幹,並由其親戚、同鄉、同民族、同宗教的人士凝聚而成。一部分漢族人依附者多是參謀及文職人員,未列於內,故稱之為“河州三馬”。

馬占鼇降清以後,編所部為鎮南馬步三營旗。為這個集團武裝勢力奠立了基礎。經過馬占鼇、馬安良父子兩代經營,發展壯大.傳到其孫馬廷勷、馬廷賢,於一九二八年被國民軍消滅。從1862年(清同治元年)馬占鼇開始反清算起,存在了六十六年。其武裝勢力基本控製著河州(今臨夏州)和涼州(今武威地區)地方。並曾發展到蘭州、天水等地區及寧夏省,甘、青藏區,陝西汧邠等處。

馬千齡之子馬福祿崛起於馬占鼇之後,另樹一幟。福祿在抗擊八國聯軍侵略時戰歿,馬福祥繼之。到了馬鴻賓、馬鴻逵時,先後控製過寧夏、青海、綏遠(今內蒙呼和浩特一帶)三省、區,活動範圍廣達甘肅、陝西、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從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馬福祿受命募眾成立安寧營,至1949年止,其武裝勢力共存在了五十四年。

馬海晏的兒子馬麒,最後從馬安良的精銳西軍中分化出來,編為“寧海軍”,另成一個集團。馬麒死後,弟馬麟(勳丞)繼任青海省主席。後來馬麒之子馬步青、馬步芳與馬步芳之子馬繼援等相繼而起,三世擁兵,控製了青海全省和河西走廊。軍事活動範圍先後達到西藏、甘肅、陝西等省區。這一集團的馬仲英曾遍擾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從1862年(清同治元年)馬海晏隨同馬占鼇起事,到1949年馬步芳父子武裝勢力被消滅止,共存在了八十七年。如從馬麒1912年任西寧鎮,另編寧海軍時計算起,也獨立存在了十七年。

這些集團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有民族宗教的特種關係和社會勢力。憑借已經取得的軍、政職位,利用所占地盤的人、財、物、力,發展了武裝勢力並長期統治這些地方,類似半割據狀態。各個集團之間,互結姻親(如馬占鼇為馬千齡的侄女婿,馬步青、馬步芳為馬安良的侄女婿……),千絲萬縷,纏結堅牢,根深蒂固,本固難拔。所以過去的當政者不能不予以利用,致使所在地區的各族人民除曆受清王朝、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的剝削壓迫而外,還要承受這些地方軍閥的額外負擔。尤以馬廷勷、馬步青等在武威,馬鴻逵在寧夏,馬步芳在青海時為甚。河州是“三馬”的家鄉,更是他們的兵源補充和可靠骨幹人才選拔之地,負擔更為沉重。雖然他們的親戚家族在經濟上和政治地位方麵有畸形的發展,但廣大各族人民則仍極貧困,經濟文化,非常落後。直至解放以後,才有所轉變。

這三個集團的發展過程是:從小到大,由盛而衰。民國初年,甘肅八鎮,曾居其四。其後占據寧夏、青海兩省及河西走廊多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幾同封建世襲。雖然馬占鼇的這一派到馬廷勷時,在1928年,被國民軍所消滅,喪失了河州(臨夏州)、涼州(今武威地區)一帶所占地盤和所領軍隊,以及累世積存的大量金錢財物,在政治上失勢,但大河家(屬今積石山自治縣)的社會勢力和經濟基礎(主要是土地,占有的地主號稱“八大家”,皆其家族),並以曆史淵源,與寧夏、青海兩個集團保持親密聯係,互相支持,仍有一定影響。國民黨政府行將崩潰之前,馬步芳升任西北軍政長官,馬鴻逵等任副長官,盛極一時,終於和國民黨大陸政權一齊覆滅。

這三個集團中還有眾多的高級文武官員,大多數是其親戚故舊和宗教、民族的上層人物。他們用人多用河州回族;馬步芳尤喜用循化撒拉族人,以為忠實可靠。

在宗教意識方麵,三家雖都信仰伊斯蘭教,而派別各異。大體說,馬占鼇父子當權時,對新、老教大致持平衡態度。控製河州各門宦於自己勢力之下,排斥外來的門宦教派在河州傳教(如對沙溝門宦)。馬千齡及其子孫是畢家場門宦教下。偏於老教,馬海晏子孫後來則信奉和支持新教,甚至派放、支配傳教的阿訇。為便於明了,茲將三馬家族世係,各列簡表,略加說明。對重要人物情況,予以簡介。缺漏錯誤之處,希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