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占鼇集團甲、馬占鼇家族世係表馬××馬××馬占鼇(長子)
馬安良(次子)
馬國良馬福旺馬占奎(長子)
馬朝選︵女為馬步芳之妻︶(次子)
馬朝俊(三子)
馬朝傑(四子)
馬朝儒(五子)
馬朝偉︵即馬丕烈︶(三子)
馬毓良(長子)
馬廷佐(次子)
馬廷佑(三子)
馬廷勷(四子)
馬廷賢(五子)
馬廷×(人稱瞎子)
(長子)
馬廷斌︵即馬全欽︶(次子)
馬介欽(長子)
馬廷珍(次子)
馬廷瑚(長子)
馬祖武(長子)
馬宗武
馬占鼇集團人物簡介
①馬占鼇(1830—1886),字魁峰,一字鼎臣(經名“阿卜都裏阿在茲”)。河州漠尼關(今屬臨夏縣)人。回族。先世在陝西省大荔縣王閣村,清初有馬希超者經商於河州,遂留居漠尼溝。馬占鼇少時學伊斯蘭教經典,二十四歲在大河家(今屬積石山自治縣)開學當阿訇。清同治時,河州回民反清,時逾十年,占鼇成為領袖人物。及左宗棠所部清軍攻至河州,占鼇率眾迎戰於新路坡(今屬廣河縣),勝而後降。故能保持實力,為以後發展奠定基礎。受編後,官至補用總兵,督帶鎮南馬步全軍,兼帶中旗馬隊。常被派遣處理甘、青一帶蒙、藏部落糾紛案件多起,得授“勒爾津巴圖魯”勇號。
清光緒十二年(1886)二月二十一日病故於大河家別墅,即葬於大河家。距生於道光十年(1830)五月十九日,年五十七歲。子三:
長安良,另有說明。次國良,次毓良(經名“易卜拉黑麥”)。
馬安良,字翰如(經名“阿卜都裏默直底”),父歿,繼統其眾,以補用遊擊督帶鎮南馬隊三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隨提督董福祥平定河湟之變。庚子(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帝西走長安,安良募兵赴陝勤王。回甘肅後,曆任總兵,升甘肅提督。辛亥(1911)革命時,奉陝甘總督長庚之命援陝、又募兵家鄉,編成精銳西軍,任為總統,率領前往與陝西革命軍交戰,相持於乾州(今乾縣),豳州(今邠縣)。清帝退位,民國成立,甘肅亦讚成共和體製。安良所部西軍撤回,駐於蘭州。對本省政治,頗有幹預。先與省議會不協,迫議長李鏡清去職,旋派人刺殺於臨洮家中。後與甘肅督軍張廣建不合,被張排擠,率部回駐河州。民國六年(1917年)病故,年若幹歲(據馬廷勷之妻王氏說:安良生肖屬龍,年六十六歲。確否待考)。有子五人:長廷佐(經名“艾利”),清時保舉知府,引見後卒;次廷佑(經名“易黑亞”),性不聰明,人稱“拉水”;三廷勷、四廷賢,另有說明;五廷×、因目盲,人稱“瞎子”。
馬廷勷,字少翰。清末貢生,曾為民國總統侍從武官,也曾在燕京大學讀書。返甘後仍在西軍任職,父歿,續統西軍。曾任涼州鎮守使。1928年馬仲英與馬廷賢起事河州(時稱導河縣),馬廷勷時去大河家奔叔父國良之喪,國民軍疑其策劃指使,甘肅督辦劉鬱芬派兵於進擊馬仲英等的同時,指使募兵人員攻之武威,馬倉卒出走,旋又反撲,進入武威城,錯殺無辜百姓多人。劉鬱芬又派兵攻進武威,驅走了馬廷勷,這一集團的軍隊,終被消滅。馬廷勷經四川輾轉去至南京,蔣介石給予名義,使之回甘反對馮玉祥。他到河南後,又往見馮玉祥,為所活埋,年三十九歲(據其妻王氏說廷勷生肖屬牛,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己醜(1886)推算的。是否確實,待考)。有妻數人,臨夏王氏,武威高氏,皆漢族。子二:長祖武,字燕翼,曾任馬步芳部處長,青海解放後投誠,現在青海省工作,次宗武。
馬廷賢,字禮堂。1928年與馬仲英起事河州,圍攻縣城,為國民軍擊敗,廷賢等率眾經卓尼、臨潭分別逃竄。廷賢占據天水,殺掠甚慘,又派所部攻破禮縣,屠城。1931年為川、陝軍擊潰,殘部韓進祿(即韓以思麻)等投寧夏馬鴻賓。廷賢出走天津。抗日戰爭結束後,歸居臨夏大河家原籍。1959年以反革命罪為人民政府鎮壓。距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六十四歲(據馬廷勷妻王氏說其生肖屬猴推算,確否待考)。
馬廷斌,(1898—1981)字全欽。馬占鼇之孫,父國良(經名“阿卜都裏赫密底”),清時任過武職,居大河家,一九二八年病故。時馬全欽任馬廷勷部的團長,率部駐防導河縣(今臨夏市)城附近之尕營盤。民國十七年(1928)事變初起,馬全欽自請往擊馬仲英,率兵交戰,部眾全部嘩變,僅以身免。又為河州鎮守使趙席聘所疑,不得入城。至蘭州,拘禁多日,得釋。後還鄉,常以這一集團代表人物身份,任甘青寧等各軍政首腦機關高參顧問等名義,周旋於其間。與家族豪富者號稱大河家“八大家”。1949年解放之時,曾接受王震將軍之命為解放青海、新疆出力,曆任西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民委委員,寧夏民委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