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因雷中田、馬文車政變下台。抗日戰爭時任八十一軍軍長,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部協同防守河套,在綏西包頭等處抵禦日寇侵略。後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常駐寧夏中寧縣。1949年九月起義後曆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
1960年病歿蘭州。距生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七十六歲。鴻賓驍勇善戰,沉著識大體,故能歸向人民,保全晚節。原配馬氏,後娶陝西李蓄貞,現為甘肅省政協委員。子七人:長普仁,字少寅;次惇信,字養五;三惇靖,字立青,另有說明;四惇化,早死;五惇序,小名定遠,皆已病故;六惇濂,小名定國,現在寧夏任職。皆原配所生。幼子惇忻,小名朝陽,李蓄貞所生,現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⑥馬鴻逵,字少雲,小名三元。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曾任民國總統侍從武官,1921年任陸軍第五混成旅旅長,駐綏遠(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後歸馮玉祥部下任國民軍師長,參與北伐,率部轉戰山東、河南一帶,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時,與韓複榘、石友三倒戈投蔣介石,曆任十五路軍總指揮,十七集團軍總司令。
1932年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直至臨解放時。1949年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並任命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未到職)。寧夏麵臨解放時飛往國外,後病故。原配馬氏,生三子:長敦厚,曾任騎兵旅長;次敦靜,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皆去台灣。三敦仁,早死。後又娶數人,劉慕俠(北京人,出身京劇演員)最受寵。
⑦馬敦靖,字立青。馬鴻賓第三子。在該部任營團旅師長。抗日戰爭時,繼父任八十一軍軍長,與傅作義部聯防禦寇河套。抗戰勝利後,部隊常駐寧夏、隴東一帶。1949年九月十九日與解放軍代表曾思玉在中衛談判簽署起義文件。所部編入解放軍序列,馬惇靖仍任軍職。後轉任寧夏省軍區司令員。部隊轉業後,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1974年病故。妻歐陽蓮卿現任甘肅省政協委員。
⑧馬宣三,小名虎哇。馬福祥族侄。為其兩世經管財產。曾任寧夏省政府委員,及鹽務、土地等局局長,及銀行董事長。解放後居住臨夏故鄉,病歿。
除其家族外,這個集團較為知名的文武官員或與有關係者,還有:
⑨馬忠孝,東鄉族。巴蘇池門宦。民國初年為馬福祥的昭武軍幫統。因高樓堡事件,誤殺居民多人,畏罪投河溺死。弟忠倉,任昭武軍武職。其子馬岐山,解放後曾任臨夏州副州長。忠孝之子馬斌、字允生(綽號“紅胡子”),曾任馬鴻逵的副師長。後退居家鄉為豪紳。解放後曾任甘肅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
⑩馬騰蛟,回族。今之積石山縣四堡子陳家村人。為這一集團最早軍官。馬福樣時任營長,馬鴻逵時任團長、師長。作戰勇敢,效力終身。病歿寧夏。
馬良,字眉生。回族,臨夏縣雙城人,清秀才。是馬鴻賓馬鴻逵的啟蒙老師。是一位忠厚長者,曾任山丹縣縣長。
張學仁,字樂山。回族。原籍循化後遷居臨夏市。張紹賢之子,出身蔭生。在馬福祥任綏遠都統時,曾任土默特總管。後家居多年。1949年八月二十二日與張質生倡議同臨夏各族各界歡迎解放軍入城,和平解放。曾任臨夏軍管會副主任、臨夏副專員、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省人民代表等職。1956年病故,年八十三歲。
馬全良,回族。和政縣大南岔達浪村人。在馬鴻逵部下任團、旅、師長多年。1949年任軍長,寧夏和平解放後任第一野戰軍參議室參議。五十年代轉業,任甘肅省畜牧廳廳長,六十年代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