譺訛馬福祿(1854—1900),字壽三,千齡次子。清光緒元年(1875)中武舉人。六年(1880)成武進士。點衛守備,以終養告歸。光緒二十一年(1895)河湟之變。奉陝甘總督楊昌浚之命,募兵成立安寧營,為督帶。隨蘭州道黃雲從北路援河州,又受提督董福祥之命,平西馬營及米拉溝等處之變,並辦理河州善後事宜。累功至記名總兵。甘肅事完,隨董福祥調京,編所部回隊為簡練軍馬步七營旗,以馬福祿為統領。到直隸(今河北省)後,先防守山海關,後移駐永平府。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拳事起,駐薊州(今河北省薊縣)之幫均鎮。八國聯軍入侵,調福祿部駐北京之南苑及永定門。侵略軍進至楊村,董福祥令福祿與姚旺(漢中鎮總兵)及董陛官、馬海晏諸將各率部赴黃村禦敵。五月二十二日,福祿與敵戰於柳林馬坊,令所部騎兵設七覆,步兵張兩翼,敵近始發槍,短兵相接,死傷各數百人,管帶張進昌戰死,幫帶侯玉麟負傷。敵乘火車退卻,史稱“庚子之役第一惡戰”(《清史稿》中華書局標點本)。二十六日,奉調入城,攻英使館。侵略軍設十柵於城頭,逼正陽門樓,福祿駐城樓,督所部連奪九柵,哨官周世榮、馬德戰死,僅一柵未下。六月六日之夜敵乘大雨進攻,福祿中流彈歿於陣。從弟福貴、福宣、侄耀圖、兆圖及戚黨戰死者百餘人。事載《清史稿?忠義傳》。弟福祥繼統其軍,收遺骸葬之於北京城外三裏河。福祿生於清鹹豐四年(1854)七月二十四日午時,陣亡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初六日寅時。年四十八歲。子四:馬鴻賓,另有說明;次顯圖,字子丕,曾任團長;三負圖,其子馬敬軒,解放後曾任臨夏市副市長,臨夏州人委副秘書長,甘肅省人民代表;四鴻儀(又名顯誠,小字斜臘),曾任旅長。
③馬福壽,字靜庵。千齡第三子。民國初期曾任寧夏昭武軍統領,出兵援助陝北,保衛三邊,人念其功。後任寧夏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1949年回臨夏居住,1656年病故,年九十多歲。
④馬福祥(1876-1632),字雲亭。千齡第四子。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武舉人。隨兄福祿入京,為簡練軍幫統。福祿戰歿,福祥繼統其眾,扈送慈禧太後,光緒帝等至西安,加總兵銜。回防後,任靖遠協副將,甘肅督標中協副將。光緒三十一年(1905)任西寧鎮總兵,兼統西標續備馬步各旗。調和達賴喇嘛與阿嘉呼圖克圖爭端。實授巴裏坤鎮總兵(未到任),記名提督。辛亥時,率所部昭武軍駐防蘭州,保衛省會。得授青海辦事長官,阿爾泰護軍使(均未到任)。時蒙古庫倫獨立,西二盟遙應庫倫,以達拉特旗班第達喇嘛王德呢瑪為帥,據河套,包、綏震動。1913年,福祥請先赴河套,以計誘擒王德呢瑪,縛送北京,河套得寧。即任寧夏護軍使兼寧夏將軍。1921年調任綏遠都統。1925年任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署督辦。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國民政府委員,青島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1932年往北京治病途中歿於河北良鄉之琉璃河車站。距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五十七歲。
原配馬氏,生長子鴻逵。三妻馬韻蘭,1925年歿於北京,生次子鴻炳。又娶成都馬汝鄴,山西田氏,皆無出。馬鴻逵另有說明。馬鴻炳字少亭,以少子最為父愛憐,故染煙癖,雖以父兄故掛名軍職,無能任事。1953年在蘭州病故。馬福祥、馬鴻賓叔侄對地方漢回民族問題均主張團結,為人稱道。
⑤馬鴻賓(1884—1960),字子寅,小名得倉。先在叔父馬福祥部下統帶新軍。1921年任寧夏鎮守使。1925年,馮玉祥西北軍入甘後改任師長,率所部駐陝西、隴東。1930年任寧夏省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