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河州三馬集團簡況(3)(1 / 3)

馬拉撒生子七人,海晏為其次子。清同治二、三年間遷居藏。後世繁衍,家族眾多,有的居藏(在今積石山自治縣),有的居漠尼溝(在今臨夏縣),有的居青海省。同治年末,馬占鼇拒清軍於新路坡,命馬海晏為先鋒,往禦之,先為所敗。海晏複請以五百人營險地扼之,乘夜築壘於清兵營寨之中,天明清軍見之,輕其人少,進攻。海晏所率皆選拔善射獵手,戒令敵遠勿動,俟敵進入射程,排槍同發,皆中目標。清提督徐文秀、傅先宗被擊死,占鼇率眾繼進,遂獲大勝。海晏稱其戰術為“黑虎掏心”,以此聞名。海晏有軍事天才,為馬占鼇所重,常倚以陷陣,然以其能,恐出己上,不使獨將,故位不顯。馬占鼇投降受編後,海晏任鎮南中旗幫辦。庚子之役,甘軍防衛北京時,為簡練軍旗官。1900年參與抵抗八國聯軍侵略戰爭,所部犧牲者有其侄孫馬全林等人。事畢回防,在返甘途中,病歿宣化。子三:長馬麒、次馬麟(均另說明)。三馬鳳,子馬步元,曾任青海台站司令。

②馬麒(1869—1930),字閣臣,小名尕七。曾任馬安良的西軍幫統。民國初年任西寧鎮守使,另編所部為寧海軍,成為一支獨立的武裝勢力。從此兄弟終弟及,子孫相繼,統治青海將近四十年。

1928年馬仲英之變,馬麒與國民軍表麵未決裂,故甘青寧分省以後,孫連仲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馬麒仍以青海省政府委員兼任建設廳長。其部隊分散駐在西寧以西各地,保存完整。1930年國民軍奉調東下,馬麒得以再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兼第一師師長。這一年的八月病故於西寧。子三:長步青、次步芳,均另有說明。三步瀛,字子洲。

③馬麟(1873—1945),字勳臣,小名尕老。善戰有父風,佐兄統治青海,嚐率兵鎮壓蒙藏部落事變,為所畏服。1930年國民軍東調,甘肅防務空虛,臨夏經大亂後地方不靖,商由馬麟任臨夏宣撫使,偕同漢族紳耆張質生、徐讓前往撫慰。並以馬麒部旅長馬為良為臨夏警備司令(後兼臨夏區行政督察專員)。從此,臨夏常為青海馬部駐防之區。馬麟旋任甘肅全省保安司令,率所部駐於蘭州。“雷馬事變”,甘肅主席馬鴻賓被拘,馬麟保持中立。馬麒病故,馬麟返回西寧,繼任青海政府主席。軍隊交其侄馬步青帶領。後受其侄馬步芳的排擠,遵伊斯蘭教規出國朝覲以避之,馬步芳代理主席,旋得正式任命。馬麟再未回職,返臨夏藏原籍居住。曾任國民政府委員。1945年病故於家,年七十二。子二:長步榮,字子仁。曾任騎五軍副軍長,實未任事。解放後任臨夏州政協委員。1965年病故。次步援,字子波,解放時出走。

④馬步青,字子雲。馬麒長子。曾在綏遠都統馬福祥部任團長,在馮玉祥部任旅長、師長,但所率官兵則是青海基本部隊。1931年繼叔父馬麟任騎五師師長。馬仲英自河西入新疆後,馬步青進駐永登、武威一帶。馬步芳部一百師師長韓起功進駐張掖一帶,旅長馬步康進駐酒泉一帶,於是河西走廊盡為青海勢力範圍。1939年,馬步青部正式受編為騎兵軍,升任軍長,並兼任甘新公路督辦。其後蔣介石派其嫡係部隊進駐河西,調馬步青為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

被其弟馬步芳謀奪軍權,報請由馬呈祥代為騎五軍軍長。馬步青失勢,遂回臨夏居住,廣置田園,大修房舍,以圖享受。1949年八月解放軍至臨夏,倉皇攜家出走。

⑤馬步芳,字子香。在青海任過營、團、旅、師長。1933年,蔣介石命孫殿英為青海屯墾督辦,而又陰使甘肅綏靖主任朱紹良策動青海寧夏軍政首腦馬麟、馬鴻逵、馬鴻賓等合力拒之。青海派馬步芳率兵至寧夏共同擊退孫殿英。後繼叔父馬麟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兼任八十二軍軍長。1949年五月,任西北軍政長官,抗拒解放軍,失敗後飛往台灣。

⑥馬繼援,字少香。馬步芳之子,為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故少年得誌。曾任八十二軍軍長,兵團司令。1949年八月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在陝西、甘肅與解放軍作戰失敗,殘部退回青海後,攜帶親信數人乘飛機去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