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馬仲英與河湟事變(1)(1 / 3)

韓定山

導言

一九二八年馮玉祥部國民軍在甘肅對回族地方武裝決開的戰爭洪流,首先從西寧吹縐微波,隨著在涼州掀起巨浪,而主潮始終在於河州。經過一九二八的混戰,潰溢四出:北至河套,南至階文,東至平慶,西至南疆,數年之中戰塵遠及數千裏,直接間接的死亡者不下數十萬人,世謂之河湟事變。這一事變的演進,摧毀了回族中一部分封建勢力,同時也搖撼了馮玉祥在甘肅的政權。從辛亥到解放前夕的四十年中,它不能不算是甘肅的一件大事。

一、事變的起因

一九二五年十月,劉鬱芬以代理甘肅軍務督辦身份替代馮玉祥率領一部分國民軍來到蘭州,十一月初間即解決了原任甘肅督軍兼省長陸洪濤舊部的跋扈軍人李長清和包玉祥。不久隴東鎮守使張兆鉀聯合駐臨洮的宋有才旅、黃得貴旅和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向省城進攻。到一九二六年的夏天,劉鬱芬部署所部擊走了張兆鉀,驅逐了孔繁錦;宋有才、黃得貴、魯大昌、韓有祿等均不能支持,挨次被劉擊潰,或竄伏甘邊,或逃向外處。隴南的爪牙王楨、趙瑞壽等,則以直魯豫同鄉關係舉眾向劉投降。於是甘肅原有的漢族武力,除了河州、肅州的兩小部分外,其餘完全瓦解。

當劉鬱芬和隴東抅兵時,回軍各鎮惟甘州鎮守使馬麟①曾以所部助劉作戰,其餘各鎮皆作壁上觀。及張兆鉀聯軍完全失敗,回軍各部皆對劉表示服從。劉趁機把西寧、涼州的巡防部隊都改編為混成旅,不久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分別以馬麒、馬廷勷擔任師長。這年秋天吳佩孚再起豫鄂,聯合奉軍擊潰馮玉祥部於京津間。在戰事緊張進行中,馮氏曾電西寧、涼州,各調騎兵一旅,由寧夏、綏遠開赴晉北助戰。馮部在南口失敗,馮玉祥出國,殘部退駐綏遠、寧夏。這兩旅騎兵無人過問,都從紛亂中散回原防。

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後,於一九二六年九月在五原誓師,率部從寧夏入陝,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再向西寧、涼州各調騎兵一旅,配合步兵在北方平原作戰。兩鎮鑒於前事,皆推延不肯奉命。

當時馮玉祥部在豫魯作戰,最困難的是兵餉問題。他們在陝西僅控製著關中,在河南還立足未穩;徐州會議雖和蔣介石妥協,但大量支援,長期供應,事實上尚難做到。在這種情勢下,為了應付緊急,就不得不在甘肅籌餉。這年馮玉祥特派張允榮做甘肅財政廳長,其目的就是籌餉助軍,無奈甘肅以貧瘠著名,張允榮雖善於搜刮,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這時孔繁錦的智囊王楨在劉鬱芬左右,他建議向河州開礦,意思是:甘肅財富盡被回軍軍閥們積累搜羅,窖藏在河州地方,隻有向這裏去發掘,才可以完成籌餉的任務。

劉鬱芬本不滿於回軍軍閥,張允榮又急於見功,都默認了這一建議。

一九二八年三月,劉鬱芬派其參謀長楊光遠赴陝公幹,那時甘肅公路很少,汽車要從靖遠轉往固原,當楊光遠經過打拉池走向甘肅鹽池時恰和寧夏禹王川回民楊老二所率反國民軍的部分相遇,部中尕虎子阿訇挖斷公路以陷汽車,楊光遠跳出汽車避入沙溝,被追蹤打死。事後從甘鹽池店戶取得口供說:打死楊光遠的凶手是河州回民李尕五子。劉鬱芬遂認為這是西寧、涼州方麵的陰謀,尤其疑忌的是涼州鎮守使馬廷勷,憑空兜起了這仇必報的決心。

到了夏天,西寧方麵接近國民軍的周希武、朱繍等去蘭州有所商冾,馬麒特派他的弟弟馬麟帶隊護送。已到鄰近蘭州的老鴉峽,這裏道途狹隘,雙人不能並行,馬麟認為這地方不會藏匪,在後麵沐浴禮拜。周希武等也認為已出險地,不等馬麟到來逕自前行。不料土匪早混入在護送的部隊中間,乘空突出擊斃了周希武等數人,渡河揚長而去。馬麟從後趕到,已來不及救護,枕屍一哭,仍運回青海殮埋。這一慘案的傳出,愈加引起了劉鬱芬的疑忌。

由於上述各事,劉鬱芬胸中業已布滿了疑雲,偏偏在這時西寧、涼州又都拒絕了馮玉祥征調騎兵的命令。劉鬱芬正在用人之際,忍氣吞聲,派鄭道儒、韓駿傑等分赴西寧、涼交涉,久久不得要領。

馬廷賢時以第二十六師副師長駐在涼州,忽向鄭道儒告密說:“馬麒、馬廷勷和奉軍勾結,要組織西路討馮軍,你們還想要什麼騎兵。”這樣一來,就使這一場交涉以兩鎮各獻馬五百匹匆匆結束。

鄭、韓等皆連夜趕回蘭州,更加強了劉鬱芬解決河州的意圖。

二、事變的突發

早在一九二七年秋,劉鬱芬即調河州鎮守使裴建凖為肅州鎮守使,另派其親信師長趙席聘為河州鎮守使,派葉超為導河縣縣長。

未幾又派團長劉誌遠赴涼州購馬,副官馬誌堅赴平番購馬,不久在永昌、山丹、古浪、平番(永登)、紅城子、平城堡、大靖、土門子以及西寧各縣均派專人常駐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