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厚
當我來到這個世界剛七個月的時候,我的父親卻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我是一個多麼不幸的孩子啊!我腦海裏的父親形象,全是由我母親平日講給我的。懂事以後,接觸到社會上的人,他們都以敬仰的心情,稱讚我父親的學問、人品和給社會所作的貢獻。所以從小給我的印象,父親是一個很有學問、人品高尚、為社會做了不少好事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步閱讀了他的一些著作,逐漸對他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認識。作為後人,我有義務把他的學術思想、重教興學、熱心公益、文藝創作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麵的資料整理出來,作為文史資料留給後世。
劉爾炘(1864~1931),字又寬,號曉嵐,別號果齋,又號五泉山人,甘肅省蘭州市人。祖籍陝西省三原縣,清康熙年間,高祖劉世英舉家遷居蘭州。祖父為五品州判,50歲後退職居家,所以家道貧寒。我父親自幼勤奮好學,受業於本邑名師。十六歲時(1879年)即成秀才。二十二歲(1885年)以鄉試第六名中舉人。次年赴京複試,獲一等第七十一名,會試未第歸裏,遂在西城巷、山子石鬥母宮設塾授徒,二十六歲(1889年)再次進京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繼母逝世,便歸家守製。二十九歲(1892年)
受蘭州府知府丁振鐸之聘,任五泉書院講席。三十歲(1893年)處女作《果齋一隙記》問世。當時學界稱此文為“以程、朱為宗,旁貫百家,折中一是”之作。三十一歲(1894年)二次進京述職,授翰林院編修,在京供職三年。因不滿清廷的腐敗和喪權辱國,於1897年辭官返裏。次年複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繼任主講。1903年應甘肅總督崧藩之聘,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長達五年。先後講授《尚書》、《易經》、《詩經》、《春秋》等課程,並著書立說。在執教之餘,他聯合同道於1906年整頓健全了皋蘭興文社並建兩等學堂;1908年創建隴右公社;1910年創建蘭州修學社及皋蘭修學社;1911年建隴右樂善書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陝西響應,陝甘總督長庚急電清廷,朝廷遂起用前任陝甘總督升允為陝西巡撫,督辦陝西軍務,統率甘軍分三路攻陝。部隊開拔後,蘭州城防空虛,為了維護地方的治安,經各界人士公推先父招募“誌國軍”300人,由王烜任營務處負責人,設立稽察局,由連生科任隊長,維持社會治安,曆時三個月,共和成立後遂即解散。民國二年(1913年)甘督趙維熙因先父辦城防有功獎以勳章,先父卻謝絕未納。1912年3月民國成立,公推先父為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於同年5月辭去。自1913年(50歲)起,他便謝絕一切政務活動,開始他後半生的學術生涯,但對發展地方文化教育事業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仍是不遺餘力,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如1913年提出發展甘肅地方實業的辦法及章程;1915年創立隴右實業待行社;1922年創建五泉圖書館;1919年主持修建蘭州五泉山,工程曆時五年半,於1924年竣工,他所著的《蘭州五泉山修建記》詳載其事。
1920年甘肅海源大地震,他被委任為賑災籌賬處總紳,負責救災工作。1924年開辦了儒醫精舍和醫學講習所,創設同仁施醫館(次年更名為皋蘭同仁局);1926年創辦豐黎義倉。1928年當他65歲時便將所管的“八社”全部分交地方人士掌管。他自己則退出社會公益事務,專心致力於哲學專著《拙修子太平書》的撰寫,並開始習畫。
1931年先父逝世後,邑人鄉賢敬仰他熱忱公益,遺業惠民;文化教育界人士思念他的醇風教澤,經過一段時間的籌辦,於1935年在五泉山給他樹立了一尊銅像,並改五泉山層碧山莊為“果齋祠”,以誌紀念。1940年他的學生趙元貞先生創辦“誌果中學”於蘭州府文廟,以紀念和繼承恩師的教誨。1953年改名為蘭州第二中學。
一、承儒家之宗旨,創前人之未發先
父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深受程朱理學的教育和薰陶,師承明代理學河東派係脈,立誌為學,以不求人知為盟心要語,以無所為而為,為讀書任事之宗旨。自三十歲(1894年)以後,甲午戰爭爆發,日帝侵華,先父憂患憤激,深感隻讀書不能救國,不能隻滿足於師承之學,必須把“理”與“現實”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或“反眏”,向理學的高峰攀登,對理學提出了新的見解。在他逝世前所寫的《果齋遺言》中講:“我之學,從李安溪①以入朱子之門,從朱子以窺聖人之堂奧。年三十時,從疾病憂患中讀《大學》,忽悟書中所說,皆是我身心之事,將書自書、人自人的舊習打破,書與我合而為一,此是我讀書以來大有悟入之第一次。自此以後,心源日辟,返之於身心,征之於人事,驗之於天地萬物,而不以讀文章者讀聖經矣!故晚年能窺見聖道之真,發前人未發之旨者,往往因天時、人事之新奇萬變,或實驗而悟,或反眏而出,不僅在於讀書也。”由此可見先父經曆了“飽更憂患,目睹滄桑”之後,通過“實驗而悟”,提出了與程朱理學不同的見解。朱熹認為“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