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對祖父張質生與父親張思溫的點滴回憶(2 / 3)

先父張思溫,字玉如,書齋名如不及齋,千忍齋。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受到良好的國學傳統教育,自學成才。解放前在甘肅民政廳、建設廳、貿易公司、水泥公司工作多年,解放後因對國家財產檔案保存完整,按照《約法八章》當即留用,為建國初期蘭州工業恢複做了一些工作。後在甘肅省工業廳及輕工業廳為廳長楊一木及王耀華任秘書多年。1958年要求下放勞動鍛練,1959年以親老和研究考查地方文史等理由請調臨夏。“文革”被黜。1981年政策落實後調甘肅省文史研究館任副館長、名譽館長,1996年8月18日歿於蘭州,時年84歲。

玉如公一生廉潔奉公,兩袖清風,處逆境不氣餒,立誌讀書作學問,“文革”被黜10年,學會了西夏文,多方求教,寫出多篇論文,並向外介紹甘肅早期研究西夏學的學者武威張澎與臨夏鄧隆。

躋身於西夏學者行列。他熱心研究地方曆史變遷,經濟發展,批訂甘肅一些地方誌書,考證文化遺跡,地震史料等,文學與詩作均稱上乘。實地考證金石文字,著有《積石錄》、《張思溫詩選》、《張思溫文集》等均已出版發行。對甘肅省蘭州、臨夏地區涉及最多,摩崖拓片,曾三次上永靖劉家峽炳靈寺,70歲時三至炳靈寺訪碑並口占:

策杖靈岩意興豪,行年七十尚登高。

青山萬裏來遊客,綠水一彎駕小舠。

積石導河傳夏禹,摩岩殘字辨秋毫。

天風吹袂寒侵骨,日暮鄉關敢憚勞。

搭架登高,摩崖拓片,白須飄於胸前,寒風吹動衣角,遊人立足注目,歎為觀止。

玉如公一生胸懷坦蕩,嚴於律己,交友誠篤,在任文史研究館館長期間,文字交遍及海內外華人古詩文作家,曾聘為美國華人詩社《四海詩社》基本社員,深得各方人士讚譽。他的作品《新歸去來辭》被收入《世界文學寶庫》收藏。

抗日戰爭期間,在建設廳為農學家張心一廳長任秘書主任,在張心一領導下,為甘肅省水利、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引進優良品種的瓜果、草籽等方麵,做了很多輔助工作。如湟惠渠建設,在劉亞之直接負責操作下,在蘭州徐家山造水平梯田蓄水造林,我曾在20世紀40年代隨父親上過徐家山看林木,當時隻有稀稀疏疏的樹苗不等距離排列成長,在那個時候無水灌溉條件下,隻靠少量雨水初見樹苗成長,也是太了不起的創舉,美國專家稱讚:“張心一有澄清黃河之誌。”還從美國引進一些適合幹旱地區生長的草籽試種。

徐家山現在樹木鬱鬱蔥蔥,蒼翠遮日,當年在張心一領導下,劉亞之付出了許多汗水,是綠化荒山植樹造林的首創之舉。又數十年後人不斷努力,引水灌溉,才出現了今天的鬱鬱蔥蔥,是蘭州人民休閑避暑的盛地。蘭州晨報2007年9月5日雷媛、房毅二記者報道《劉亞之與徐家山造林》一文可知概況。

20世紀40年代美國農學家副總統華來士應張心一邀請來蘭考查訪問,帶來了美國甜瓜“蜜露”瓜種,在蘭州北山一帶試種,所產瓜外觀圓美,米黃色細膩外皮,肉厚中空小,呈翡翠色,入口香脆甘甜,十分好吃,比原產美“蜜露”瓜還好吃。為紀念華來士送瓜種,當時即叫“華來士瓜”享譽全國,解放後改稱“白蘭瓜”,行銷全國並國外,深受消費者青睞。以後瓜質退化,80年代張心一先生還親自來蘭考查,又引進新種,總也沒有種出當年好吃的“華來士瓜”。《甘肅民主協商報》2007年8月24日張庸寫文《吃瓜難忘引種人——懷念農學家張心一先生》。當時農業改進所還引進美國香蕉梨和大草莓,均試種成功,果質細膩碩大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