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對祖父張質生與父親張思溫的點滴回憶(1 / 3)

張庸祖

父張質生,名建,號退叟,書齋名退思堂。清末廩生(明清補給錢或糧的秀才)。從北京辭官後,於1925年在蘭州市木塔巷15號購置住房一院居住,1991年建亞歐商廈時拆除,曆時近70年,我家五代人在此生活居住。

木塔巷因有木塔寺在巷北而得名。巷內有五株大榆樹,故又叫五樹巷。當時我家門前就有一棵大榆樹。

祖父在蘭閉門課子、讀書、寫詩文,不問政事。與隴上學士名流作詩吟唱,如與前省長楊慎之、教育家學者水梓、實業家學者鄧隆、書畫家範振緒、前文史研究館館長楊巨川、王著明、省內名儒如慕少堂等吟詩唱和,詩思敏捷,唱和最多。廣結詩緣。廘鳴私宴集,《生日唱和集》,《煦園詩話》等許多集會詩作的記錄,留下了當時甘肅蘭州名士學者的大作。

祖父在蘭居住時,時值臨夏民族矛盾,造成災民流離失所,田地荒蕪,他與鄧隆先生多方籌款,向新疆、寧夏兩省臨夏籍首長募捐求救。甘肅省賑災委員會曾在莊嚴寺(今蘭州晚報社址)設辦公地點,祖父每天堅持值班辦公,由家人送飯,在一個小火盆取暖下受凍堅持辦事。多次返臨夏與回民鄉紳一起安置難民由蘭返鄉,上莊下種,以免第二年失種造成更大災害。當時社會混亂,難民紛紛來蘭逃難,除就地安排食宿外,對死難之人埋葬。動員災民返鄉,籌集籽種,安排上莊下種,事情頭緒多,阻力大,十分難辦,時有人身危險。祖父多次往返蘭州、臨夏各地辦事,辛苦可知。也免去了省城蘭州混亂及壓力,做了許多艱辛的工作。

祖父因家境貧困,中年赴四川謀生,辛亥革命後返蘭,積極為共和奔走,參加甘肅省議會,任秘書課長,議長李鏡清被軍閥暗殺,祖父逃避娘家。此期間書寫了我家三代史略。後應寧夏馬福祥(雲亭)之聘入銀川,綏遠都統府,作為副手,協助馬都統為中華民國初期平亂鎮反,安定政權作出了應有的努力,共輔佐14年,後任北平國民政府參政院參政一年。因不滿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50歲即辭官歸隱蘭州10年。寫照當時北京軍閥混亂情況,祖父有長詩《賣菜兒》以見一斑。

抗日戰爭暴發後,為避空襲而回老家臨夏至解放。在臨期間,熱心地方公益事業,辦學,不問政事,在1949年與臨夏回民耆宿張學仁(字樂山)動員組織各族人民迎解放軍入城,實現了和平解放臨夏,避免了戰爭破壞。從此參與政府工作,為人民服務,曾曆任省、市人民代表、副專員、副州長,民委副主任等職。在1952年隨西北民族觀光團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國務院、全國人大、民委等單位接見宴請,後赴南方參觀。於1958年逝於任上。時年82歲。黨政評價:張質生副州長為臨夏地區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作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

質生公為三隴知名詩文大家,一生吟詩近萬首,可惜早年及四川遊學時詩文均遺失,詩作收集5000餘首,文章等由其次子張思溫收集整理編出《退思堂詩稿》42卷,《退思堂文稿》16卷,約50萬字。近年在其季子張思溥指導下,由其孫輩張庸、張陶等人齊心努力,又請親友協助編改,自籌資金出版了《退思堂詩文選》上下冊,約88萬言,以傳後世。

質生公在北平時,在清翰林、桂林張書雲和清末舉人書畫家汪鸞翔鑒別介紹下收藏了前清民政尚書溥良之書畫藏品,其中有宋、元、明、清著名畫家183人的作品402件,珍貴照片35幀。書畫中有敦煌石室唐人寫經,宋元時期嶽飛、趙孟頫、趙雍、吳仲圭、柯九思等人的作品,有明代唐寅、董其昌、藍瑛、楊繼盛、史可法等人的書畫,有明末及清代王時敏、王鑒、王翬(石穀)、王原祁“四王”及吳曆、惲壽平繪畫珍品,劉墉、翁方綱等的書畫作品。在清代十位皇帝中擁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及慈禧五帝一後的丹青和墨寶。有親王弘旿、奕訢及郎士寧等人的書畫卷冊,清君臣在熱河避暑山莊吟唱的詩箋正楷抄寫卷冊等,就清皇族書畫有40餘種,有些可視為國寶,彌足珍貴。近代人有齊白石和張大千等人送的書畫作品。另有珍貴大部頭木刻善本書,有原刻本或精工印製的宋版再刻本,這些古代圖書約有5000冊,近代書約600冊,圖片照片342張。“文革”中盡數上交甘肅省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