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統率解放軍第一、第二、第十八、第十九兵團。
四個兵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六十、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共十二個軍,三十六個師的雄壯強大兵力,於1949年5月20日解放陝西省會西安市後,從7月12日起全麵向西安以西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殲滅性總進攻。扶(風)眉(眉縣)戰役勝利結束,殲滅胡宗南、王治岐4個軍、4.3萬餘人,迫使胡宗南殘兵敗將竄逃秦嶺以南,王治岐129軍、周嘉彬120軍、黃祖勳91軍遭受重創後,各率殘部狼狽逃入甘肅。這一戰掃清了解放大軍西進的道路。7月28日,在陝甘交界的固關鎮,一舉殲滅馬步芳騎兵等14旅3700餘人後,解放大軍即長驅直入甘肅省境。7月30日及8月3日,相繼解放了甘肅隴東、隴南重鎮平涼、天水。解放軍即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指甘肅省會——蘭州市。
蘭州是西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由於解放軍大軍壓境,受戰局影響極大。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的蘭州警備司令部的士兵荷槍實彈,充斥大街小巷、家庭院落、商號餐館、戲院旅店,如入無人之境,他們以搜查中共地下黨員、進步民主人士為名,大肆搶掠財物;軍統、中統特務分子,更是囂張跋扈,配合馬步芳軍警殘害革命誌士。
他們將西北重鎮蘭州城,弄得滿城風雲,硝煙籠罩,抓兵拉夫,催糧逼款,金城上下,雞犬不寧。國民黨政權在甘肅的統治中心蘭州市,其殘局已岌岌不可終日。國民黨中央駐蘭州的黨、政、軍、甘肅省參議會等機關,銀行、報社、錢莊、富商以及官僚、軍閥、大資本家、地主豪紳,均已紛紛席卷金銀細軟,扶老攜幼,都向隴南武都、河西及青海西寧一帶出逃。蘭州頓時呈現慌亂,仿佛一座空城。
一、應變會議
1949年4月28日,西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張治中將軍,奉國民黨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調令,離開蘭州赴南京轉北平,作為以國民黨政府首席代表參加和平談判。6月1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派青海省政府主席馬步芳為代理西北軍政長官(原係副長官,7月28日真除為長官)。6月,在全省人民的反對譴責聲中,甘肅省政府主席(係副長官)郭寄嶠悄然離蘭,飛赴重慶。省政府主席由秘書長丁宜中代拆代行。
7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以摧枯拉朽、翻江倒海之勢,向甘肅腹地大舉全麵逼進,迫使胡宗南殘部潛逃秦嶺、漢中,馬繼援部敗退蘭州,馬鴻逵部龜縮寧夏。馬步芳尚作垂死掙紮,集中全力企圖在蘭州負隅頑抗,他提出“保衛大西北,保衛家鄉,保衛宗教,破產保產,拚命保命”五保口號,並以其嫡係部隊第82軍、第129軍、新編騎兵軍、新編步兵軍共4軍、下轄12個師及甘肅、青海地方保安團隊,在蘭州東崗鎮、馬家山、竇家山、沈家嶺、狗娃(牙)山一線拉伕運料,加緊修築防禦工事,全力以赴地布署所謂“保衛蘭州”戰役。
甘肅省政府代主席丁宜中深感泰山壓頂,黔驢技窮,妄圖支持“山欲雨而風滿樓”的窮途末日殘破局麵,於7月下旬在省政府後花園“船亭”召開了由各階層人士參加的“應變”擴大會議,就省政府遷往何處的問題作了專題討論。與會者就省政府遷往隴南、洮岷、武都一帶還是遷往河西走廊問題,爭論十分激烈,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演至臉紅耳赤,拍桌子甩茶杯僵持局麵。席間,國民黨中央軍派係軍長周嘉彬、黃祖勳及甘肅黨、政領導人代主席丁宜中、民政廳長馬繼、地政局長何讓、社會處長於衡達、省黨部書記長陸錫光等人力主遷往河西。理由是西北有二馬(馬步芳、馬鴻逵)的兵力在前麵拚命保衛他們的老巢;河西又有中央軍集結,必要時可退入新疆轉印度赴廣東,最後退入台灣。以地方軍人和三青團派係軍長王治歧、副軍長蔣雲台、東路遊擊司令魯大昌、財政廳長寇永吉、建設廳長駱力學、教育廳長宋恪、蘭州市警察局長郭莊、保安副司令王孔安及南方籍官員呂宗祐、劉望蘇、王籍田等人堅持遷往武都,理由是洮岷、武都一帶,儲備豐富,地方兵力集中,地勢險要,可以據守。必要時可退四川轉向西南,最後赴廣東去台灣。唯地方士紳、文人如楊思、張維、範振緒、水梓、慕壽祺、魏鴻發、裴建凖等人,則沉默寡言,持觀望態度,心事重重,一言不發。馬步芳派長官公署政工處處長上官業佑以“借名聯係”為由參加了這次“應變會議”,實則來是監視言行,刺探動向,好在必要時采取反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