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
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彈道式導彈,就叫洲際導彈。
這種導彈可以從地球上的一個洲飛到其他任何一個洲,故“洲際導彈”以此而得名。前蘇聯於1957年8月26日試射SS-6彈道式導彈獲得成功,其射程達到8000千米以上,這便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這種導彈主要用來襲擊敵方的重要固定目標,可以攜帶核彈頭。
洲際導彈的全稱是“洲際彈道導彈”。為什麼要給這種導彈加上“彈道”二字呢?就因為它是按預先計算好了的彈道來飛行的。
這種彈道式導彈的發射和巡航式導彈不同,它是豎立在發射台上進行發射的。發射後垂直上升,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後,再按預定軌道飛行。由於它主要是在沒有大氣的外層空間進行飛行的,所以這種導彈不需要彈翼,而隻有用來保持彈體平衡的尾翼。
目前各國所擁有的洲際導彈中.彈體最長的要數俄羅斯的“瘦子”洲際導彈。它長達30餘米,足有十幾層樓房那麼高。這種洲際導彈的射程可達12000千米。
目前飛得最快而射程最大的洲際導彈,是美國的“大力神”’洲際導彈。“大力神”導彈的飛行速度超過每秒7千米,超出聲音傳播速度的20倍。它的射程可達15000多千米。
需要特別指出的足,現在的洲際導彈大多具有“分頭術”,名之曰“多彈頭分製導”,就是在快要達到目標的時候,由導彈“母體”內同時射出許多個帶有核彈頭的小導彈。這些小導彈一個一個都像長了“眼睛”一樣,分別地飛向不同的目標,使人防不勝防。
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是從潛艇上發射的彈道式導彈,主要用來攻擊敵方的地麵重要目標。一些軍事專家把潛地導彈、洲際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稱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武器。
可能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地麵上發射導彈不是最方便不過嗎,又何必“別出心裁”,硬要把導彈搬到潛艇上去發射呢?回答隻有一句話:這正是為了更加有效地保全自己和打擊敵人。
由於敵方偵察衛星的“間諜”活動,給導彈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即使是存放於地下井中且隱蔽巧妙的戰略導彈,也往往容易暴露,難以完全逃脫敵方的攻擊。
為了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人們一直千方百計來提高它的機動性。導彈的機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水下機動之外,還有空中機動、鐵路機動、越野機動、公路機動、地麵掩體機動等。實踐表明,水下機動發射是其中最理想的機動方式之一。
運載潛地導彈的潛艇一般來說都是核動力潛艇,它一次下水後可以在水下潛航兩三個月,每艘核潛艇一般可攜帶潛地導彈16~24枚。由於這種核動力潛艇的噪聲小,隱蔽性好,在水下獨往獨來,神出鬼沒,因此往往使人感到防不勝防。
潛地導彈一般都顯得短而粗,其彈體為圓柱形,彈頭呈圓錐狀,動力係統和控製係統都裝在彈體內,其頭部可以裝核彈頭。
在平時,潛地導彈存放於潛艇上專用的發射簡內。發射時,由壓縮空氣彈射係統或燃氣蒸汽彈射係統將導彈彈射出去。
導彈被彈射出發射筒以後,先在水下垂直上升,鑽出水麵。當彈體尾部即將離升水麵時,彈體內的火箭發動機開始工作,彈體內的控製係統使導彈按預定的飛行程序飛向目標。
最先擁有潛地導彈的國家是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我國的第一枚潛地導彈是在1982年試射成功的。美國通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其潛地導彈的射程已從中程發展到洲際,射擊精度從3.2千米提高到0.23千米。
第3代“三叉戟”Ⅱ型潛地導彈,是美國目前最先進的海上戰略武器之一。它是使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三級洲際導彈,彈長13.9米,彈徑2.08米,全彈重57噸,射程1.1萬千米,裝有多彈頭,它的“子”彈頭具有機動飛行的能力。
反坦克導彈
在導彈大家族裏,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小弟弟,它經常抱著一個長長的“尾巴”,其貌不揚,這就是在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的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是在二戰以後問世的,目前已經發展到第3代,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第4代反坦克導彈也已在研製之中。
第1代反坦克導彈是由射手用肉眼進行觀察並用手來進行操縱的。射手通過一根長長的導線來傳遞控製指令,以實現對導彈的操縱。導彈在飛行過程中,這條導線就像一條長長的尾巴。假若這條尾巴斷了,那麼導彈就會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前蘇聯的“斯瓦特”導彈、法國的“SS-10”導彈以及英國的“旋火”導彈等,都是第1代反坦克導彈的典型代表。
第2代反坦克導彈在技術上先進一些,射手隻要把瞄準鏡內的“十”字線對準目標,射出的導彈就能借助長導線來傳遞地麵儀器設備發出的控製指令而自動飛向目標。
法國和德國合作研製的“霍特”導彈,要算是第2代反坦克導彈的典型代表。
第3代反坦克導彈在技術上更為先進,它完全擺脫了“長尾巴”導線的困擾。這一代反坦克導彈大體上包含兩大類。其中一類是采用激光製導,它像是長了“眼睛”一樣,能自動跟蹤目標,直到人中目標為止。另一類反坦克導彈是采用電視製導,多從直升機上進行發射。導彈的前端裝有電視攝像管,能把導彈與目標之間的偏差反映到裝在直升機駕駛員前麵的熒光屏上。射手根據從電視裏看到的情況來發出“指令”,便可使導彈自動飛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