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法、德、瑞士、俄等一些國家也在研製貧鈾穿甲彈,有的已裝備部隊使用。
地地導彈
地地導彈是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它由彈體、彈頭或戰鬥部、動力裝置和製導係統等組成。與導彈地麵指揮控製。探測跟蹤、發射係統等構成地地導彈武器係統。按任務範圍分:有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
地地戰略導彈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具有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等特點,已成為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射程較近,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目標,是地麵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的發射方式有地麵和地下、固定和機動、垂直和傾斜等。其最大射程遠達上萬公裏,如地地洲際導彈;最小射程近至幾十米,如地麵發射的反坦克導彈。
地空導彈
也稱“防空導彈”,是從地麵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由彈體、製導裝置、動力裝置、戰鬥部等組成。按射程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地空導彈。遠程地空導彈最大射程越過100公裏,射高達30公裏以上,重量3~10噸,多用衝壓噴氣發動機,也有的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采用複合製導;中程地空導彈最大射程20~100公裏,射高0.05~20公裏,重量0.6~2噸,多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近程地空導彈最大射程小於20公裏,射高0.015~10公裏,重量8~200公斤。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裝備地空導彈,並於1959年10月7日在華北地區擊落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開創世界防空史上首次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戰例。
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是從空中航空器上發射,攻擊地麵、水麵目標的導彈。由彈體、製導裝置、動力裝置和戰鬥部組成,是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
按任務範圍分為戰略和戰術空地導彈。按用途分為反艦、反潛、反雷達、反坦克空地導彈和多用途導彈等。戰略空地導彈,多采用自主式或複合式製導,重量為1-10噸,最大射程2500公裏,速度可達M3以上,通常裝核戰鬥部;戰術空地導彈,多采用無線電指令、紅外、電視、激光和雷達搜尋的製導,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重量為數十至數百公斤,射程多在100公裏以內,裝備常規戰鬥部。空地導彈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和速度,進一步提高抗幹擾。突防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
製導武器
作戰武器似乎也有各領風騷多少年的。陸地上先是炮後是坦克,空中是戰鬥機和遠程轟炸機,海裏是航空母艦、潛艇,現在好像輪到製導武器來做主戰兵器了。無論在天上、陸上或海上,無論陸、海、空軍、衛星、飛機、大炮、坦克、兵艦,甚至步槍,幾乎沒有一處地方不用導彈。製導武器到處出盡了風頭。
從70年代以來,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都有用導彈作戰的報道。
1972年12月,侵略越南的美軍損失了32架B-52轟炸機,其中29架是被地對空導彈擊落的。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為了切斷越南北方和南方之間的交通孔道,對越南北方的杜梅大橋先後進行過64次猛烈轟炸,出動飛機177架次,投彈330噸,大橋依然屹立不動。1972年,美國改用4架F-4,投放22枚航空製導炸彈,大橋18個橋墩和地麵引橋被全部炸毀。
1973年第4次中東戰爭,埃及和以色列雙方損失的坦克約2550多輛,70%是被反坦克導彈擊毀的。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衝突中,阿根廷飛機施放飛魚反艦導彈,6秒鍾內擊中英國現代化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其動力、照明係統被全部破壞,引起中央燃料艙大火,4小時後沉沒。
1991年海灣戰爭,多國部隊使用的導彈有13類82種,發射的精確製導彈藥,占彈藥發射總量的8%左右,摧毀的伊拉克重要目標占了80%以上。
有兩則引人注目的消息。一則說:
美軍對伊拉克的一座水電站進行攻擊,先後發出兩枚“斯拉姆”空對地導彈,第1枚先將水電站外牆炸開一個洞,2分鍾後,第2枚穿洞進入機房內部爆炸,炸毀了水電站。
另一則報道說:
美軍從東地中海潛艇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為了不致引發領空主權爭議,避開敘利亞,繞道土耳其南部地區,飛行1000多公裏,進入伊拉克領土後,在高度60米以下隨地貌起伏狀態飛行,準確擊中了北部的軍事目標。
最引人注目的是1996年4月21日的一則消息,該消息報道俄羅斯車臣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杜達耶夫,在同莫斯科某人用衛星電話通話時,被俄羅斯空軍的一枚空對地導彈擊中,杜達耶夫連同兩名助手當場死亡。俄羅斯曾經多次想把杜達耶夫幹掉,前幾次都因為他通話時間很短,關機太快,使導彈失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