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也叫電子戰,它是敵對雙方運用專門的電子設備或器材,並采用一定的戰術技術措施來進行的“電磁鬥爭”。其目的在於通過電磁交鋒來遏製、削弱以至破壞敵方的電磁輻射能,同時確保己方電子設備的效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是一種無形的戰爭,一種看不見刀光劍影的特殊戰爭。
能下仔的多彈頭導彈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遠程彈道導彈的出現,專門攔截彈道導彈的反彈道導彈武器也相應發展起來。為了對付這種防禦武器,避開反導彈武器的攔截,人們又為戰略核導彈裝上了威力更大的多彈頭。
多彈頭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高技術成果。它是在一個母彈頭內裝放一簇小的子彈頭,當母彈頭飛到一定高度後,就將這一簇子彈頭放出,它們便各自奔向預定的不同目標。
使用多彈頭比單彈頭有如下幾個優點:一是由於彈頭多,敵方的反導彈難以同時攔截所有來襲的子彈頭,從而提高了突擊能力;二是在總威力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每個子彈頭的落點控製得好,就能使它們有效地殺傷破壞各自的目標,這樣,多彈頭總的殺傷破壞威力要比單彈頭大;三是彈頭多,就可靈活使用,即可集中攻擊一個戰略目標,也可以同時攻擊幾個不同的目標和軍事設施。
通常采用的多彈頭有3種類型:分導式多彈頭、散彈式多彈頭和機動式多彈頭。
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是,在母彈頭上裝有主發動機和控製發動機,因而可調整母彈頭的速度和方向,在適當的位置逐個或同時投放子彈頭。這些子彈頭可分別攻擊不同目標或沿不同的彈道攻擊同一目標。
散彈式多彈頭與分導式多彈頭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母彈頭和子彈頭都沒有製導係統,也不能作機動飛行,所有的子彈頭都散布在單一彈道附近的一個小範圍內。因此,投放出的全部子彈頭隻能攻擊一個區域性的目標。散彈式多彈頭的投放方式簡單,但靈活性差,命中精度較低。
機動式多彈頭與前兩類多彈頭都不同,它的每個子彈頭上都裝有推進和控製裝置,能隨時改變彈道作機動飛行,並利用彈頭上的尋導裝置自動瞄準和命中目標。
多彈頭也有其不足之處,這就是它的技術較複雜,可靠性較低。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一直在研製第四代戰略核導彈——MX洲際導彈,並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批量生產,以代替早期裝備的“民兵”洲際導彈。MX洲際導彈的射程約為11500千米以上。它的投擲重量大,可攜帶10個性能先進的分導式多彈頭,而且命中精度高,比“民兵-Ⅲ”洲際導彈提高10倍,可達100米左右。
1971年9月,我國第一次洲際火箭飛行試驗獲得成功。接著,在1980年5月我國向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運載火箭又獲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了戰略彈道洲際火箭的先進技術。
1982年10月,我國潛艇從水下發射團體火箭成功,表明我國固體火箭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這將為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潛地彈道導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海灣戰爭中用的“核”彈
海灣戰爭結束後不久,伊拉克於1991年11月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海灣戰爭中使用“核”彈——貧鈾穿甲彈一事,譴責美國違反了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要求聯合國派遣一個專家組調查此事。
據英國報紙透露,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和飛機向伊軍發射了貧鈾炮彈,其殘片迄今仍在散發著化學毒氣和射線,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長期的威脅。有關的核物理專家認為,在今後20~30年中,伊拉克將有數十萬人受到貧鈾彈的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貧鈾是生產核反應堆燃料鈾時的副產品,貧鈾有著其他金屬不可替代的性能,它具有高密度、高強度和高韌性,其硬度是鋼的2.5倍。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發現貧鈾是製造穿甲彈的理想材料。美國就用貧鈾合金製成了穿甲彈。
貧鈾雖然不會像核彈那樣產生爆炸,但它有微弱的放射性,對人的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作為武器彈藥在戰場上使用後,大小碎片分布範圍廣,而且放射性是聽、摸、看、感覺不到的,人們長期接觸,身體將會受到一定損害。另一方麵,貧鈾還有一定的毒性。這是因為它本身化學性質有毒,猶如汞、鉛等金屬那樣,進入人體後不易被肌體全部排除,並會損傷內髒。
貧鈾穿甲彈是靠射擊後獲得的動能來擊穿坦克的防護裝甲的。彈芯在侵徹裝甲的過程中,由於高速碰撞,溫度可達900℃。作為彈芯的貧鈾合金在空氣中燃燒的溫度較低,約為400℃。在彈芯穿透裝甲後,彈芯碎片就自行燃燒,在車內形成較大的殺傷破壞作用,即殺傷乘員和破壞坦克內部設備。
更為嚴重的是,貧鈾燃燒時會形成淡黃色煙霧狀的氧化鈉塵埃。這些塵埃狀的氧化鈉擴散開來,將周圍環境造成放射性汙染。實際上,它的危害並不亞於原子彈爆炸後的放射性汙染,隻不過每發穿甲彈的汙染區域較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