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被人們譽為飛機、火炮和導彈的“千裏眼”,它發射的電磁波遇到飛機或導彈時就能被反射回來,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以便對目標進行攻擊。電磁波是雷達克敵製勝的法寶,然而在現代戰爭中同時也成了它的一個致命弱點。
現代電子戰的軟殺傷,就是用雜波和金屬箔條等對雷達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迷惑,使它失靈或變成“瞎子”;而硬殺傷則是用反雷達導彈等火力直接將雷達摧毀,使依賴雷達的飛機、火炮和導彈失去戰鬥力。
反雷達導彈的“聰明”之處在於,它能巧妙地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順藤摸瓜”,直到將雷達擊毀為止。
現代戰爭中發起攻擊的一方,一般都把敵方的雷達作為首要打擊目標,也就是首先把作為敵人防空火力的“眼睛”——雷達清除掉,以便為己方飛機突防和空戰掃清障礙。而反雷達導彈正是實施這種“挖眼”戰術的能手。這種反雷達導彈具有以下幾方麵的特長:
一是作用距離遠,可以在敵防空火力之外進行攻擊;
二是它本身不輻射電磁波,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發現;
三是打得準,幾乎百發百中;
四是適應能力強,能在各種條件下使用。
反雷達導彈首次投入使用,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戰場上。那是美國製造的第一代反雷達導彈——“百舌鳥”,用來攻擊越南高炮陣地的雷達。
作戰時,裝載“百舌鳥”反雷達導彈的飛機通常先在地麵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盤旋,引誘敵方雷達開機,然後順著雷達的電磁波直搗巢穴。所以說,雷達的電磁波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後來,雷達操作人員運用了瞬時開機、關機躲避和迅速轉移等戰術,使“百舌鳥”不是撲空就是碰壁。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第二代反雷達導彈——“哈姆”高速反雷達導彈。在它上麵裝有記憶裝置和控製“電腦”。這樣一來,即使雷達關機不發射電磁波,“哈姆”也能憑它的“記憶”繼續攻擊目標;或當雷達改變頻率時,它也能進行快速修正。這就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1986年發生在錫德拉灣戰鬥中,美國的“哈姆”幾乎彈無虛發地完成了擊毀利比亞雷達陣地的任務。
現代戰場上的盾牌
有矛必有盾。自從蘇聯於20世紀50年代研製成洲際導彈後,美國隨即提出了對付這種導彈的辦法。
1960年,美國研製的“奈基—宙斯”反彈道導彈攔截導彈試驗成功。這時多彈頭的彈道導彈已嶄露頭角。“奈基—宙斯”反彈道導彈不僅無法識別眾多目標,而且攔截時超飛加速也嫌太慢,美國隻好將它舍棄。
1961年,美國又開始研製“奈基”X反導彈係統。後來,美國因陷在越南戰爭中不能自拔而使這個反彈道導彈發展計劃擱淺了。
1966年,我國兩彈結合試驗成功,對美國產生了威懾作用。美國害怕我國導彈從背後飛來,急忙研製成“哨兵”反彈道導彈係統來對付我國。但尼克鬆總統上台後,認為中國不會攻擊美國,就下令停止部署這種反導彈係統。接著,美國就搞以蘇聯為對象的“衛兵”反彈道導彈係統。
這種反導彈係統主要對付蘇聯部署的第三代洲際導彈SS-16、SS-17、SS-18和SS-19。然而由於多彈頭突防技術發展太快和部署費用巨大,不得不於1972年停止在全國部署。
最近,美國又提出建立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實際上也是一種反導彈係統。美國企圖將我國台灣省也納入這個係統,幹涉我國的內政,引起了我國的強烈反對。這種反導彈係統到底命運如何,人們將拭目以待。
最新製導武器
精確製導武器是在現代局部戰爭需求牽引和新技術革命推動下出現的高技術武器。
1972年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利用激光製導炸彈摧毀了久攻不下的橋梁等戰略目標。
從此,精確製導武器名揚天下。在事隔2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利用激光製導炸彈、巡航導彈和反輻射導彈,攻擊了伊拉克的指揮機關、C3Ⅰ係統、防空係統和地下掩體等戰略目標,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隨著精確製導武器精度和威力的提高,作戰效能也大大增強。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需要9000枚普通炸彈摧毀的目標,今天僅需幾枚激光製導炸彈即可實現。精確製導武器已成為現代戰爭中的殺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