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衛星拍的照片的分辨、判讀是又一個關鍵技術。衛星到底能看到什麼?照的照片同照相館照的人像,或者同我們用的傻瓜機照出來的風景、山水照片一樣嗎?過去有一種傳說,說北京軍事博物館廣場上停的汽車,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出它牌照上的號碼來,真是這樣的嗎?可以肯定地說,現代的高新技術還做不到使衛星上拍的照片同我們日常拍的照片一樣,看出有鼻有眼的人、有磚有瓦的房子。

最先進的照相偵察衛星,在160公裏高空,用焦距2.44的相機拍的照片,可以分辨出地麵上長、寬都是0.3米的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在照片上依然不過是很小的小點,還要結合周圍環境中其他目標信息,經過判讀才能識別出這個小點究竟是什麼。如果目標大到長、寬都有1.5~2米以上時,照片上有可能看清楚一些細部特征,比如兵艦的艦首、艦尾之類。

②電子偵察衛星。裝備有偵察接收器和磁帶記錄器,主要用來偵察雷達和軍用電台的位置、使用的頻率,有時也截取導彈試驗時發出的遙測信號,掌握對方戰略武器發展情況。電子偵察衛星比其他電子偵察手段優越和安全,弱點是當地麵雷達或電台過多、信號過密過雜,就難以篩選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且容易受假信號的欺騙和幹擾。如果地麵雷達和電台臨時關機,也可以躲過它的偵察。

③導彈預警衛星。用來戒備導彈襲擊。洲際導彈飛得快,彈道高,射程遠,發射後30分鍾左右便可打到8000~13000公裏的目標。

因為地球表麵是橢圓形而不是平麵,所以最先進的警戒雷達也隻能在導彈飛過一半路程以後發現它。預警衛星在導彈離開發射架1分多鍾就能發現它,從發現到自動把信息傳給地麵站,再從地麵站傳給指揮中心,全部過程也就三四分鍾時間。對付從陸地發射的洲際導彈,有25分鍾預警時間,對付從潛艇上發射的洲際導彈,也至少有15分鍾的預警時間。這種導彈預警衛星存在的問題是,無法跟蹤導彈在關機以後的慣性飛行,是真的發射導彈還是發的假導彈,衛星辨別不出來。

④海洋監視衛星。專門用來監視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的活動。裝有電子偵察設備的這種衛星同電子偵察衛星沒有什麼區別;裝有雷達設備的,可以主動搜索目標,不靠對方發射信號來發現目標。國外正在實驗裝備紅外探測器的海洋監視衛星,設想從幾百裏高空能偵察到水下60米深的核潛艇。

偵察係統

從空中、海上回到地麵,我們看到許多的兵器器材,還依然是用來作偵察的。太空的偵察衛星,低空、高空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偵察飛機,地上的傳感器,高倍率望遠鏡,炮射電視,尤其是眾多的遍布陸海空軍中的雷達,等等,真像是在編織一張張天羅地網,拚命地捕捉每一個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偵察技術在今天已經發展成一個複雜的技術係統。

從軍事目的上說,可以分戰略偵察和戰術偵察。或者可以分作為長遠目標作準備的,就像積累材料,一點一點地收集;以及為近期的當前的特定目標的情報收集。

如果從空間地域分,那就有地麵偵察,航空偵察,空間偵察,水下偵察。

要是從技術手段上分,大體有電磁波偵察,聲學偵察,力學偵察等。細分起來,僅電磁波偵察一項,又有光學照相偵察,多光譜偵察,夜間偵察,雷達偵察,傳感器偵察。

全世界軍隊中究竟有多少兵力用在偵察方麵,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每天收集有多少信息,更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有人寫文章說,一架飛機飛到重要戰區上空300米以上高度,可能會有1000部雷達跟蹤監視。這話也許說得過了,但是有許多部並且性能不一的雷達監測,是肯定無疑的。這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世界上偵察器材真多呀!

微型竊聽器

有一個傳說:某國大使館一項重要情報失密,他們斷定是被用竊聽方式弄走的,於是就用專門的儀器檢查房間,但毫無眉目。忽然一隻蒼蠅嗡嗡飛到檢查人員的臉上,用手一揮,蒼蠅被趕走的同時,檢查儀器發出了蜂鳴聲。

再查,周圍依然查不出竊聽器,隻有那隻蒼蠅還在飛。檢查人員把那隻蒼蠅打死,這時蜂鳴信號增大,從死掉的蒼蠅身上掉出了一顆金屬砂粒。原來這就是竊聽器,小到可以植入蒼蠅體內。這個傳說可能真,也可能假。不過,這種竊聽裝置,現代科學技術是完全可以製造出來的。

1995年底,報界披露了美國人在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裏安裝竊聽裝置。中國大使館新館是在1990年8月落成的。在建築過程中,30名美國特工人員幹了好幾個月,在新使館的每間辦公室的混凝土牆裏,埋設了光纖竊聽裝置。這種細細的玻璃絲一樣的東西,很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