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利用物體對無線電波的反射特性,探測飛機、導彈、艦船、車輛、兵器、橋梁、居民點等等目標,測定目標的位置,包括距離、高度和方位角。發射的電波同回波頻率相同,便是固定目標;不相同便是活動目標。回波頻率高於發射頻率,是目標向雷達這邊靠近;低是相反,說明目標正背離雷達遠去。目標運動速度越快,頻率變化就越大。這就是雷達探測的一般原理。
據說雷達最早還是德國人發明製造的呢!1933年前後,第一台可供實用的防空警戒雷達,就由德國科學家研製成功。
但是被德國空軍頭目戈林扼殺,理由是如果技術被盜走,對德國空軍是極大災難。所有技術資料毀的毀,存的存,一切繼續研究工作都停了下來。相反,英國、美國在嚴格保密的條件下加緊研究。1936年,英國科學家瓦特研製成功實用防空雷達。1938年,英、美兩國同時造出了機載搜索雷達和艦載預警雷達。德國得知消息,回頭重新開始研究,已經落後於別人5~6年時間。
雷達的實際應用,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德空戰。德國集中24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480架,空襲英國。英國一共才有1300架飛機,用於防空作戰的隻有700架,力量差遠了。
但是,英國借助雷達,不等德軍飛機飛到英倫三島上空,就知道有多少批多少架飛機襲來,然後派出戰鬥機在有利空域去痛擊。結果,一個多月時間,德國損失的飛機達到1500架。劣勢的英國空軍勝過占優勢的德國空軍,雷達立了不小功勞。
發展到今天的雷達,真正成了戰場上的“千裏眼”。它可以發現數千裏外的目標。它幾乎不受晝夜各種天氣條件限製,全天時、全天候地工作。它能夠自動搜索和跟蹤目標。它能夠按照預先編好的密碼,通過一定的附屬設備辨別敵我。世上還沒有別的偵察手段能替代它。
雷達的工作波長在10米~1毫米之間,相應的頻率是30兆赫到30萬兆赫。
通常把波長10米~1米的雷達稱為超短波雷達,把在1米以下的雷達叫做微波雷達。按工作方式分有兩類:一類是連續發射電波的,叫連續波雷達;另一類發射的電波是間隙的,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叫脈衝雷達。
雷達的組成部分,一般包括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天線收發轉換開關、顯示器、天線控製設備和電源設備等。最新的相控程雷達,每個天線陣內都有幾百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可以是一個微小的但是強有力的發射器和接收器,一部雷達能同時搜索、探測、跟蹤數百個目標。雷達設計采取了模塊方式,民用變軍用,增加或減掉某種功能,隻需要調換模塊就行。
用於地麵偵察的軍用雷達,現在有:
戰場偵察雷達,也叫地麵活動偵察雷達,主要是陸軍偵察部隊用來偵察、監視地麵的兵器、車輛、人員和低空飛機活動情況的。遠距離的偵察雷達,探測距離在20~30公裏範圍,重60公斤,常安裝在車輛上。中距離的探測範圍在10~18公裏間。近距離的探測範圍在3公裏以內,重量隻有二三公斤,一般裝在三角架上就可以工作。
警戒雷達,配置在沿海、邊防和縱深地區,有的設在高山上,用來發現遠距離的飛機、導彈和艦艇,保證自己有充分的戰鬥準備時間。這類雷達按探測距離遠近,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超遠程等幾種。近程在200~300公以,中程在300~500公裏,遠程在500~4000公裏,4000公裏以外的就是超遠程了。
還有一種超視距雷達,用來探測從地麵發射的洲際導彈、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以及可以作超低空飛行的高速戰略轟炸機。
它同一般雷達不同的地方是工作頻率低,在2~60兆赫之間。它發射的電波不能穿透電離層,而是在電離層和地表麵之間跳躍向前,直到遇到目標再跳躍地反射回接收機。它比一般雷達能提供更多的預警時間。對從三四千公裏外襲來的超音速飛機,可以提供1小時以上的預警時間,一般雷達隻能有10分鍾。它的弱點是有跳躍盲區,需要有常規微波雷達彌補。
雷達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般通用的雷達以外,還有許多專用雷達和專門為改善某一方麵性能的雷達。專用雷達如引導雷達、製導雷達、炮瞄雷達、迫擊炮定位雷達。專門改善某類性能的雷達有:能提高距離分辨率的脈衝壓縮雷達,能提高角分辨率的單脈衝雷達,能提高抗幹擾能力的頻率分集雷達等。
雷達的出現,促進了反雷達技術的研究和采用。最簡便的辦法就是采取欺騙雷達的辦法。隱蔽真的,提供假的。
1982年,以色列空軍襲擊敘利亞導彈基地前,先發射了兩種無人駕駛偵察機,帶著3種裝置。
一種是金屬反射器,直徑雖然隻有30厘米,但功率大,雷達回波顯示會誤以為有35平方米麵積的大規模突擊機群襲來。另兩種是電視圖像攝像機和雷達頻譜數據接收儀。敘軍受騙,誤假為真,導彈製導雷達全部開機,結果不但沒有偵察到以軍情況,反而把自己的雷達位置、參數等等全部暴露給了以軍。這是用假騙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