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來取得對戰爭形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麵)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製。所謂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使得他們能夠做到死為君而死,生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撫部屬,勇敢堅毅,樹立威嚴。所謂法製,就是指軍隊組織體製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以上五個方麵,作為將帥,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求得對戰爭形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一切,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
若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必敗無疑,我就離去。
籌劃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納,於是就造成一種態勢,輔助對外的軍事行動。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靈活機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采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規定的。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得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獲得勝利的條件缺乏。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缺乏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來觀察,那麼勝負的結果也就很明顯了。
“戰例”
越滅吳之戰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爭奪霸權,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的三十多年間發生過多次戰爭。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戰爭中,越國在會稽受挫,力量大大削弱,幾乎遭受了滅國之災。越王勾踐在受挫後,一麵卑身事吳,一麵反省思過,製定了休養生息、撫慰人民的一係列政策,取得了民眾的支持。勾踐經過“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複仇滅吳。越滅吳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弱國打敗強國的一個範例,從許多方麵印證了《孫子兵法·始計篇》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吳國和越國是春秋後期在長江下遊崛起的兩個國家。在此之前,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共同依附楚國,是楚國的盟國。春秋中期,吳國通過兼並戰爭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在大國爭霸的局勢中逐漸嶄露頭角並開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爭霸。這時的越國較為弱小,在吳楚戰事頻繁時常常策應楚國,牽製吳國,成為吳之大患。吳國為了在中原爭霸中除掉後患,在柏舉之戰擊敗了楚國之後,開始發動吳越之間的戰爭。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越國允常之喪,率軍攻越。吳越二軍在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對陣時,越軍兩次用死士攻擊吳軍嚴整的陣勢,均未能奏效。最後越王勾踐驅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一起在吳軍陣前自殺,使吳軍軍心渙散。越軍乘其不備,突然發起攻擊,大敗吳軍,闔閭受傷而死。
吳王闔閶死後,其子夫差即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遺囑,在伍子胥、伯嚭的輔助下,日夜加緊練兵,準備出兵攻越。越王勾踐也重用楚人文種、範蠡,改革政治,增加國力。越王勾踐於即位後的第三年(前494年)春得到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後,在準備還不充分、兵力還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吳王夫差盡發吳國精兵,迎戰越軍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由於吳軍實力較強,越軍戰敗。越軍損失巨大,最後隻剩下五千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吳軍乘勝追擊,把會稽包圍得水泄不通。在這生死存亡之關頭,勾踐采納了範蠡的建議,決定以屈求生。勾踐一麵準備死戰,一麵派文種去向吳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財寶疏通吳太宰伯嚭,要他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屬國存在下來,那時,勾踐願做吳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吳王;不然,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燒)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在伯嚭的勸說下,吳王夫差準許議和。吳軍撤軍回國。
越國戰敗後,越王勾踐將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文種,自己和範蠡一道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越國的王後也做了吳王夫差的女奴。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他的夫人為吳王打掃宮室。他們住在囚室,穢衣惡食,極盡屈辱而從不反抗。由於勾踐能卑事吳王,同時又賄賂伯嚭,最後,勾踐終於取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越王勾踐回國後,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自己與吳國結仇,使很多百姓在戰場上送命的失誤。他還親自去慰問受傷的平民,撫養陣亡者的遺族。他在坐臥的地方懸掛了苦膽,吃飯的時候也要先嚐嚐苦膽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踐還針對越國戰敗、人口減少、財力耗盡的情況,製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恢複國家的元氣。他明確規定:婦女懷孕臨產時,要報告官府,由官府派醫生去看護;生了男孩獎給二壺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獎給二壺酒和一隻小豬。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錢請乳母,生雙胞胎由官府補貼糧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勞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個月勞役。由於改革內政,減輕刑罰、賦稅,提倡百姓開荒種地,越國在十年中沒有向人民征收賦稅,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糧食儲備。由於勾踐實行了一係列“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國百姓親近他,如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