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年底,金融壟斷資本集團決定選擇納粹黨作為它們利益的代表。同年11月19日,20位重要的工業、銀行、商業和農業方麵的代表人物簽名,向興登堡總統呈交一份《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組織總統製內閣。壟斷資本集團的活動,為納粹黨上台起了重要作用。
沒有軍隊的支持,奪取並保持政權是很難想象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防軍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無時無刻不在夢想重建昔日德國的大國地位,進而奪取世界霸權。而且,國防軍在德國內閣更替中日益發揮著左右局勢的作用。
從1929年起,希特勒便開始有計劃地對國防軍加強宣傳活動,表示願意與陸軍聯合。同年3月15日,希特勒在一次演說中闡述了納粹黨與國防軍的關係,正式聲明:“……嚴格的紀律將把德意誌人集聚起來,我們由此產生希望,新的德意誌民眾國家將開始取代當代的階級一政黨國家”。他對軍隊大加讚美,聲稱,“帝國軍隊是德意誌民族的最高學府”,以此滿足軍官團具有的自我精英意識。
1930年10月,希特勒再次聲明:“……國防軍居於運動之首。如果我們上台執政,那麼國防軍將重新成為偉大、悠久、高貴的人民軍隊。”希特勒向國防軍做出的明確保證,使一些陸軍高級將領感到寬慰。他們認為,美好的時刻即將來臨。許多較年輕的軍官對納粹黨的宣傳欣喜若狂,他們從希特勒關於擴軍備戰的諾言中,看到了晉升的希望。國防軍中以第一軍區(東普魯士)司令布洛姆貝格及其參謀長賴興瑞為代表的一派,極力主張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他們認為:“解決國防軍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隻能由唯一的力量——納粹運動加以實現納粹運動是國防軍實現擴軍備戰的巨大發動機。”
1933年1月下旬,布洛姆貝格和賴興瑞受召同興登堡總統商議組閣問題。二人提議任命希特勒為民族陣線政府總理。1933年1月29日上午,興登堡總統任命布洛姆貝格為國防部長,客觀上加強了希特勒和國防軍內親納粹派的地位。
魏瑪共和國官吏集團也是希特勒納粹黨著意爭取的勢力。魏瑪共和國建立之時,對舊的官僚體製未加觸動。魏瑪共和國宣布,確保官吏的合法權利和法官的獨立性。但在渡過了王朝崩潰的危機之後,官吏階層對新產生的魏瑪共和國並無善意,對魏瑪憲法中規定的資產階級民主、平等原則持保留態度,推崇王朝時代對上服從和對下命令的專製方式,留戀君主製及其“光彩”,不願意放棄軍國主義等等。
納粹黨大肆攻擊資產階級自由、民主製,推行所謂領袖原則,這些與魏瑪共和國官吏集團的權威思維方式不謀而合。同時,納粹黨的宣傳及其選舉成就,使官吏們逐漸與納粹黨接近,最後支持希特勒上台。官吏集團的重要代表、總統的顧問、國務秘書奧·梅斯納,為大資本家和大容克地主向興登堡總統呈交“陳情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內閣總理。他和總統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權勢集團幕後策劃人之一)為希特勒組閣,穿梭於希特勒和總統之間。
基督教在德國具有重大影響。92%的民眾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希特勒為了上台執政,也進行了爭取教會的工作。
魏瑪共和國後期,天主教會內部帝國思想派的影響逐漸擴大,主張支持納粹黨。新教內部出現的“德意誌基督教信徒信仰運動”,完全肯定納粹主義,讚成和支持希特勒納粹黨上台。
德國知識界的保守人士,在高等院校和新聞出版機構居於優勢。他們把納粹黨上台視為拯救德國、擺脫危機和新生的開始。在大學生中,反動的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反民主和反猶觀念廣為傳播。1931年7月之後,德國大學生協會的許多領導人為納粹分子。知識界出現大肆宣揚戰爭、詆毀民主和主張權威的保守思潮,為希特勒納粹黨的上台製造了廣泛的社會思想輿論。
在布魯寧——巴本——施萊歇爾總統製內閣缺乏國會多數支持、德國政局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大資本家、大容克地主、軍人和官吏等權勢集團代表人物、教會和知識界,都要求總統興登堡讓希特勒出麵組閣,他們一致認為,希特勒的納粹黨是最佳選擇。他們不僅能夠利用納粹黨擁有的眾多選民及廣泛的群眾基礎,穩定政局和渡過危機,同時又能利用納粹黨對內廢除議會民主製,剝奪工人階級的權利,對外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枷鎖,恢複德國世界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