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商議對策、協調行動,法國總統勒布倫和外長博內於3月21日出訪英國。在兩國外長的會談中,哈利法克斯深有感觸地說:“隻要納粹分子還在執政,歐洲和平的希望就是渺茫的”。雙方就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的措施和在對德作戰中“波蘭的突出意義”交換了意見。3月22日,勒布倫、張伯倫參加了會談。雙方相互通報了飛機生產情況。同日,英法互換照會。照會規定,當一方遭到侵略時,另一方有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照會還規定對比利時和荷蘭的安全提供保證。英法軍事同盟遂告形成。
世界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軍事同盟體係。戰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了,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4.英法蘇德多重談判
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簽訂之後,德日之間的締約談判仍在繼續進行;為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加緊了與蘇聯的談判;與此同時,德國也重新開通了與英國談判的渠道;麵臨戰爭威脅的英法蘇三國為對付侵略,從1939年4月起也開始了結盟談判。這就是在戰爭危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1939年春夏在歐洲外交舞台上出現的多種談判並舉的局麵,各種力量相互之間展開的決定命運的激烈鬥爭。
1939年3月18日,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西茲奉政府之命拜會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詢問如果德國入侵羅馬尼亞,蘇聯將采取什麼樣的立場。作為答複蘇聯政府建議召開蘇、英、法、羅、波、土六國會議,討論采取共同行動製止德國侵略的問題。
3月21日,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對蘇聯駐英國大使邁斯基說,召開這樣的會議為時過早,從而拒絕了蘇聯的建議。
同日,西茲向李維諾夫遞交了一份英國政府準備同蘇法波三國簽署的宣言草案。宣言稱,“構成一項對任何歐洲國家的政治獨立的威脅的任何行動”,都是同宣言參加國密切相關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各宣言參加國應“立即共同協商應采取的步驟,以便提供對任何這種行動的聯合抵抗”。雖然蘇聯政府認為,發表這樣一項宣言並不會有多大作用,但畢竟是一項積極行動,便表示同意,並建議宣言應由四國總理和外長簽署,以增加宣言的份量。3月23日,蘇駐英大使將這一意見通知了英國外交部。
但是,4月1日,建議發起者英國政府又突然變卦,聲明,它認為宣言的問題已成為過去。顯然,埋藏在張伯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對蘇敵視和偏見在起作用。3月26日,張伯倫在其日記中寫道:“我必須承認對俄國極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能力維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而且,我懷疑它的動機。在我看來,這些動機與我們的自由思想幾乎沒有什麼聯係,並且它隻關心把別人搞得人人不和。”另外,波蘭不讚成簽署四國宣言,建議立即簽訂一項秘密的英波磋商協定的做法也恰恰成了張伯倫拒絕與蘇聯合作的借口。
蘇聯本來就對長期將蘇聯排斥於歐洲事務之外,一心要和德意做交易的英法政府極不信任。英國現在這種朝三暮四的做法,更增加了這種不信任感。無疑,這為談判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由於時局日趨緊張,國內要求與蘇聯結盟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政府決定恢複與蘇聯的談判。4月14日,英國政府建議蘇聯發表公開聲明:“一旦對蘇聯某一個歐洲鄰國發生侵略行為,隻要這個國家起來抵抗,就可以指望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如果需要這種援助,將通過最方便的途徑提供。”
建議要求蘇聯在其歐洲任何一個鄰國遭到侵略時必須承擔援助義務,但對一旦蘇聯遭到德國侵略時,蘇聯的這些鄰國和英法兩國應承擔的義務未做任何規定。此外,英法已對蘇聯的兩個鄰國波蘭和羅馬尼亞提供保證,一旦波羅遭受侵略,不但可以得到蘇聯的援助,而且還可以指望同其他兩個大國共同與侵略者作戰。但是,假如芬蘭、愛沙尼亞或拉脫維亞遭受侵略,蘇聯卻不能指望得到英法方麵的支持。這樣做隻能促使德國進攻蘇聯國土,因為這無異於為希特勒指明了進攻蘇聯的方向。
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英國更易遭受德國的入侵。雖然英法業已結盟,英國也已經對波羅兩國提供保證,但沒有蘇聯的合作,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戰略態勢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也不能製止希特勒即將發動的戰爭。所以,法國政府在英法蘇三國談判中和英國相比,態度積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