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曆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空母艦。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則起了顯著作用。
給美國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海軍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製海權,確保了盟軍部隊直逼日本本土,最終擊敗日本。
建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己有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隻是一種海上浮動機場,從上麵起降偵察機和尚未證明其威力的攻擊機。艦載航空兵的戰略、戰術以及它的作用還依然處於理論性爭論之中。
隨著歐洲戰事的爆發和日本擴張與美國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國深感有加強航空母艦建造的必要,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國會1940年6月通過“艦隊擴大法案”,“兩洋海軍法案”,計劃於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但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卻隻有5艘開工。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海軍戰略思想的徹底變化。殘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了抗擊兵力。
這時,美國人才感到航空母艦數量的不足。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約克城”號、“黃蜂”號和“大黃蜂”號在1942年相繼戰沉,在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太平洋戰區曾經隻剩下了“企業”號一艘可以作戰的航空母艦。
在此情況下,美國國會和政府作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決定:優先建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2年財年再提供10艘、1943年財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設計與建造
早在1937年約克城級開始服役時,當時正在設計中的新式艦載機的尺寸、重量和性能都要求海軍建造更大型、更有效和具有更好防護的航空母艦。
1930年代未,在設計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時其標準排水量被確定為二萬噸。然而,美國海軍對該級艦提出了一係列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有較大的飛行甲板,以便額外搭載一個艦載機中隊;
2,儲備更多的航空汽油(24萬加侖,約克城級航空汽油儲備量為17.8萬加侖);
3、增加裝甲列板厚度:沿吃水線處增至101.6毫米,主要艙壁增至76.2毫米;
4、推進係統的功率增至15萬軸馬力,以達到30節航速的設計要求;
5、增加機庫甲板麵積,以便儲備更多的飛機部件和引擎等;
6、增加艦上的防禦武器。顯然,這些要求是無法在一艘標準排水量僅為20000噸的艦體內實現的。
埃塞克斯號(EssexCV-9)的設計方案以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為藍本,至1940年已經曆了6次改進。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為27500噸,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吸取了先前各級航母的優點,艦型為約克城級的擴大改進型。
艦體長寬比為8:1.在飛行甲板前部和中後部設有升降機,另在甲板左側舷有一部可垂直拆迭的升降機,使其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攔阻係統在艦尾與艦首各設有一組攔阻索,能阻攔降落重量達5.4噸的艦載機。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防護較約克城級有了改進。水下、水平防護和對空火力都有所加強。主要包括:艦體分隔更多的水密艙室,這種結構使該級艦中的某些艦隻在戰爭中雖屢這重創,但沒有一艘被擊沉。
艦上127毫米高炮12門,但隻有2部MK37型指揮儀,這表明僅有部分武器可用雷達控製;此外還裝有大量40毫米和20毫米高炮,其數量則因艦而異。考慮軍艦要在太平洋水域活動,提高了續航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訂購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設計上稍有改進,改進艦首形狀,比原埃塞克斯級長3.63米(通常稱“長體”埃塞克斯級)。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批準建造的總數為32艘,但實際建成24艘。原先擬於1944財年提供的6艘批準後又被取消,因而從未開工建造;另有2艘雖己開工建造,但未建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共有17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建成服役,分別是:首製艦“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科克”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好人理查德”號(CV-31)、“安提但”號(CV-36)、“香格裏拉”號(CV-38)和“張伯倫湖”號(CV-39)。戰後建成7艘,分別為:“普林斯頓”號(CV-37)、“塔拉瓦”號(CV-40)、“奇沙冶”號(CV-33)、“萊特”號(CV-32)、“菲律賓海”號(CV-47)、“福吉穀”號(CV-45)和“奧裏斯坎尼”號(CV-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