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日本信濃號航空母艦(1 / 3)

概述

信濃號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

信濃號最初是根據“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110號艦),1940年5月4日開工,1941年12月暫停,1942年在建成50%時中途被改造成航空母艦。在原設計的戰列艦的艦體基礎上,再在主甲板上設計一層機庫、裝甲飛行甲板及島式上層建築。

“信濃”號航空母艦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同時也是在1960年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服役以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

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信濃”號服役後不久就被美軍潛艇的魚雷擊沉,而且“信濃”號創造了“第一正式出航僅僅20小時就被擊沉”的世界艦船史最短命的航空母艦的記錄。

背景

1936年日本退出倫敦海軍限製軍備的談判。1937年日本海軍製定了“03艦艇補充計劃”,確定建造2艘大和級戰列艦。後來又根據“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建造了大和級戰列艦(改進型)的三號艦(110號艦)、四號艦(111號艦)。

110號艦建造進行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飛機對戰艦的優勢完全顯現;另外戰爭期間因為資源不足的原因,110號艦的建造計劃被取消。111號艦停止建造並解體。

日本海軍由於1941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損失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艦,為了及時補充航空母艦的戰力,日本除了加速建造航空母艦以外,110號艦船殼也被日本海軍列入改裝航空母艦工程。

太平洋戰爭到了1944年,日、美的海上軍事力量已經有了極大的差距。在經曆了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裏亞納海戰,曾經強大的,不可一世的聯合艦隊的航空母艦或被擊沉,或被重創,日本海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反觀美國一方,憑借著其雄厚的工業實力,在1943年末其太平洋艦隊的戰力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遠遠地超越了日本。

“信濃”號航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秘密建造出來。

建造概況

“信濃”號原本是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改進型)建造,1940年5月開始動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六號船塢開始建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10號艦的建造計劃在停滯後被取消。

1942年6月日本海軍由於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損失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機動力量大大減少。於是,日本海軍決定優先建造航空母艦。在此背景下,日本海軍將已經完成50%進度的“信濃”號,改建成航空母艦。

被改建為航空母艦的“信濃”號在1942年9月恢複施工,預計於1945年2月竣工。但後來在爭奪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日軍聯合艦隊大量艦艇受損,需要在橫須賀船廠進行大修,日本海軍於1943年3月下令優先“修理損傷艦”,這導致“信濃號”建造工作中斷了數月。

1944年馬裏亞納海戰(菲律賓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大敗而歸,隨後日本海軍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內建成(日軍戰前軍令嚴格,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從最高負責的指揮官到造船工人都會遭受嚴厲的處罰)。造船廠方麵隻得不分日夜趕工並忽視了大量的次要流程,於1944年11月19日才勉強宣布建成(其實該艦仍然有大量細節部分沒有完工)。

“信濃”號對船體進行改裝,曾提出過兩個方案:其一,改裝成除了戰鬥機之外不裝載任何防禦設備的航空母艦,這需要進行全麵改裝;其二,改裝裝甲飛行甲板,與大鳳號航空母艦相類似,準備在艦隊中承當支援其他航空母艦作戰,這隻需進行部分改裝。

日本海軍設想,讓信濃號航空母艦在艦隊其他航空母艦的前方,讓出擊的的飛機在“信濃”號上降落,加油掛彈修理後再次出擊,可以延長戰機作戰半徑,或幫助出擊的飛機返回各自母艦。此外信濃號航空母艦還可裝載多餘的飛機用來進行補充。

信濃號航空母艦於1944年11月19日完工,在整個改裝過程中,其加裝的防護裝甲就消耗鋼材1.7萬噸,滿載排水量竟然高達71890噸(標準排水量62000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在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服役以前,曆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

110號艦的艦名是采用了戰列艦命名方式,取名自日本古代番國當中的信濃國。信濃號的艦籍編入橫須賀鎮守府。

性能概況

太平洋戰爭前日本的航空母艦過於強調進攻能力,強調艦載飛機的裝載數量,航空母艦的防禦能力不是優先指標。在中途島海戰中,美軍俯衝轟炸機一舉摧毀四艘日本海軍主力航空母艦,其防禦力薄弱的弱點顯而易見。根據戰後的調查,美軍俯衝轟炸機飛機的炸彈穿透日本航空母艦的甲板,在航母內部爆炸,造成航母的嚴重損傷“信濃”號機庫隻有一層是因為當時的110號艦中央部分正進行工程,無法加設下層寬庫。但如此一來重心不會升高,整塊飛行甲板都可以裝甲化。為了有效防禦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飛行甲板鋪裝了甲板裝甲,當初設計方案要求「能承受800公斤炸彈的垂直撞擊」,但因為會增加甲板重量與製造能力的限製,改為500公斤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