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日本信濃號航空母艦(2 / 3)

為滿足該要求,裝甲板厚達95毫米,由20毫米特殊甲板與75毫米CNC甲板所組成。材質與厚度均與大鳳號的沒有太大分別,但全長256米,最大寬度40米的飛行甲板都全部鋪上相同材質裝甲(大鳳號鋪裝範圍更大)。再加上采用了大鳳號沒有用上的設計,在飛行甲板前部與後部附近兩處的13米正方型升降機上都鋪上同樣厚度的裝甲,重量達180噸。與大風號采用封閉式的機庫以及艦艏不同,“信濃”號采用了通風能力很好的開放式機庫設計。

信濃號的機庫前部份三份之二(搭載攻擊機用)是開放型,而後部是密閉型(搭載戰鬥機用)。前部采用開放型設計是為了當受到攻擊引發火災時,可以從那兒清除炸彈與魚雷。

大型的島型艦橋設置於右舷中央部上。艦橋的後部有向上排煙的煙囪往外側傾斜23度。這是日本海軍繼大鳳號又一次在航空母艦使用此類的煙囪。

“信濃”號艦體原始設計作為戰列艦,水線上的舷側裝甲則從410毫米減為200毫米。戰艦的主炮彈藥庫就直接用作航空母艦的高射炮彈、機槍彈、炸彈、魚雷等倉庫。飛機用燃料庫則以常用的25毫米裝甲板加強。艦體底部從大和級戰列艦的雙重底部強化為三重底部。全長266m,飛行甲板長256m,全寬36.3m,吃水10m信濃號航空母艦動力裝置為主鍋爐12座,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5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8節時10000海裏。信濃號航空母艦的動力和大和級戰列艦相當,比一般艦隊航空母艦的速度低,而續航能力超過大和級很多,可以滿足實戰需要。

信濃號航空母艦的艦載火炮用於防空自衛為主,雙聯裝127mm大口徑的高平炮8座還有三聯25mm小口徑高射炮37座另外還有13mm口徑高射機槍22座。

127mm口徑高平炮,可以作為艦炮平射攻擊地方艦船,也可以作為高炮使用,射速每分鍾超過15發,最大仰角十90度到-10度,采用半自動裝填,主要用來對付中高空的敵機,威力較大,但是實戰中作用一般。

25mm口徑高射炮主要對來對付低空目標,射速很快。缺點在於威力較小,因使用15發固定彈匣供彈,每次換彈藥時必須停止射擊,使防空效率大打折扣。各方麵性能都不如美軍20mm口徑以及40mm口徑高射炮。

13mm口徑高射機槍主要對付貼近戰艦的敵人飛機。雖然射速高,但是威力很弱,加上美軍飛機一般有裝甲以及其他的保護措施,殺傷力明顯不足。

艦載機,最初設計為搭載38架“烈風”式戰鬥機,18架“流星”式攻擊機,9架“彩雲”式偵察機,一共65架,這個數量偏小。低於同時代的美國建造的航空母艦,日本早期的大型航空母艦也超過這個數字。

後來因為信濃號的設計需求發生改變,改為20架戰鬥機和27架攻擊機機,一共47架。為了提高整艦的防禦能力造成艦載機數量較少。這些飛機的性能已經有大幅度的進步,一定程度彌補了數量的不足。但是,新型艦載機數量的不足,更嚴重的是飛行員的匱乏限製飛機性能的發揮。

在信濃號航空母艦第一次試航之前,日本航空母艦已經損失了幾乎全部大型航空母艦,而且有經驗的飛行員嚴重匱乏。而單靠信濃號航空母艦,是無法形成戰鬥力的。而且難逃最終覆滅的命運。

工程再三延誤,由於海軍方麵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完成,竣工日期卻要比最初預計的提早五個月,熟練的工人更被征召服兵役,為補人手不足,除了動員民間造船廠的工人與海軍學校的學生,就連其它工種的學生都招攬過來趕工。工人都深信「完成信濃號則能挽救日本」。因為工程一再趕工,艦內設備都隻配備最低限度,隻進行了最低限度的測試甚至省略。

信濃號航空母艦雖然在11月19日加入現役。但是仍然有很多重要的細節沒有完成,還需要建造和調整。“信濃”號的水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質很差,要他們能夠成功的熟練操縱這艘軍艦也需要數月的時間。

結局

1944年11月美軍已經開始使用B-29重型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橫須賀海軍工廠所在的東京灣附近是美軍重點的轟炸目標。在“信濃”號下水的8天後,命令該艦立即開往吳港的造船廠完成躲避美軍的轟炸,同時完成細部舾裝等收尾和艦員訓練的工作。

1944年11月27日,“信濃”號載官兵和造船廠工人總計2500多人奉命出發,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離開東京灣駛往吳港。由濱風,雪風,磯風三艘驅逐艦護航。“信濃”號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在航行中還進行了燈火管製。

19時15分,“信濃號”的檢測官向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他曾經是日漸“大澱”號的艦長)報告,發現了美軍艦船的雷達信號,判斷應該是一艘潛艇。艦長阿部認為既然是美軍在潛艇在東京灣附近危險區域航行,按照一般的基本戰鬥常識是絕對不會隨意使用雷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