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艦雖為萬噸級的輕型航母,但其動力裝置僅與3000噸級航速為30節的護衛艦所裝相當。如果要求最大航速提高至28節以上,巡航速度達到20節,則必須將現用動力裝置增加一倍,這勢必使費用大幅上升,難以將總造價保持在護衛艦的水平上。
再則,在施工工藝技術上采取一係列先進措施,應用“綜合建造工藝”和“模塊化建造工藝”等,大為縮短在船台上的建造周期。
因為在船台上多停留一天,就得多支付一天船台費用,這是很昂貴的,本艦較之“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的建造周期縮短了一半,節約的費用也就相當可觀了。
所謂“綜合建造工藝”,就是在車間製造艦體結構分段時,同時將原來要在日後安裝的管路、附件、設備等一起預裝好,這就不必等艦體在船台上完全裝配好以後,再花時間上艦去安這些附屬部件。
而“模塊化建造工藝”則主要用於動力裝置和一些生活艙室的施工上,譬如對動力裝置的各機組,以及軍官住室、衛生間等,事先都成套製造成一個整體的“模塊”,到時隻需將整個模塊吊至艦上簡單裝配固定一下即可;而模塊內所有設備、管路的安裝工作事先都已完成,於是在船台上就既省事又省時了。
此外,為了使艦體外殼的鋼板容易加工、節約工時,巴讚公司對本艦的線型設計作了專門的試驗研究,線型盡力避免複雜的彎曲,而對水動力性能又不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全麵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終於使本艦的造價降到了一艘中型護衛艦的水平,與此同時,設計、建造周期縮短到僅僅5年的空前記錄。
結構特點
泰國航母“紮克裏納呂貝特”號,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西班牙“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的成功經驗,但它仍是一個全新的設計,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味。
作為航空母艦,本艦的噸位更小型化了,滿載排水量僅1l1485噸,比“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幾乎縮小了1/3,成為當今世界上排水量最小的航空母艦,而其裝載飛機的數量僅減少1/4,即從20架減為15架,所以,本艦雖然噸位縮小,但是單位排水量的載機率還是相對提高了。
這一載機量是以“海王”中型直升機標準衡量的,如果改載AV-8B“鷂II”垂直短距起降機,則可載12架,通常采取混載兩種機型的情況居多。
從外形上看,本艦更顯美觀和灑脫,首柱前傾度增加,島式上層建築有所延長,拄狀桅緊靠煙囪,使艦貌增加了現代化色彩。
由於本艦的排水量在航母中屬於最輕量級,為了提高它在風浪中的耐波性,故對減小艦體橫搖采取了雙重措施,不但在艙部安裝了展翼型防搖龍骨,還裝設兩對液壓自動控製的減搖鰭。
在動力裝置方麵,本艦裝設兩台16500千瓦的LM2500燃氣輪機,和兩台4115千瓦的MTU16Vl163TB83柴油機。比起“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有重大的改進,主要是增加了專供巡航時使用的柴油機,由使用燃氣輪機單一機種,改進為交替使用燃氣輪機和柴油機兩型機種。
這是因為燃氣輪機在巡航低工況時,耗油量較大,經濟性差,因此特地為巡航裝備了柴油機,這就使巡航耗油量降了下來,既提高經濟性又能增大續航力。
同時,本艦把“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的單軸、單槳推進,改為雙軸、雙槳,這更是在增加動力裝置生命力、提高艦的機動性等方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於自衛能力,本艦也有新的加強,“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僅裝4座“梅羅卡”12管20毫米近程防空炮,而本艦則除了裝設4座“密集陣”6管20毫米近程防空炮以外,還裝備了一套8單元的“北約海麻雀”防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兩座單管30毫米速射炮。
綜合以上,“差克裏·納呂貝特”號較之“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在多項戰術技術性能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於本艦這樣小的尺度和噸位,既要最大限度地多載飛機,又要安排下作為航母必需的全部設施,實屬不易。
飛行甲板是本艦的核心部分,甲板首部為一上翹12度的滑躍斜坡,以使AV-B“鷂II”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能攜帶最大作戰負荷短距起飛;而其返航著艦則總是采用垂直降落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無論對飛行員還是對航母來說,都更容易、更安全些。
降落時,隻需逐漸降低飛機的航速,直到使飛機在母艦附近的空中懸停,然後將飛機移動到甲板上方,使飛機緩慢下降著艦。飛行跑道偏於甲板左舷,跑道中線與艦體中線形成一個向右的3度小斜角,在飛行甲板上有直升機的5個停機位置,可供5架同時作業。
在飛行甲板的中部右舷及後部中線中各有一台起重能力為20噸的飛機升降機,實施機庫甲板和飛行甲板間的飛機上下調度。另在前升降機側裝設有一台起吊飛機用的起重機,以便在飛機發生故障無法正常降落於飛行甲板時,則先應急迫降於海麵,然後再用此起重機將其起吊回收。
飛行甲板之下為機庫甲板,機庫長100米。中間有一防火簾將機庫分成前、後兩部分,共可存放15架“海王”中型直升機,或存放12架AV-8B“鷂II”垂直短距起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