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曆史
泰國皇家海軍於1992年3月,與西班牙國營巴讚造船公司簽約,訂購了一艘能載直升機和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機的輕型航空母艦,由該公司的法羅船廠建造。
經過不到4年的設計和施工,至1996年1月就已完成70%的建造工程量,於是擇吉在1月20日下水。泰國王後詩麗吉親赴西班牙,在西班牙王後索菲婭的陪同下主持了下水儀式,兩國海軍司令也一起參加了這一隆重典禮。
皇家海軍的這艘輕型航母,泰國國王為其命名為“差克裏。納呂貝特”號,而“差克裏”是曼穀王朝開國國王的名字。在命名的同還公布了此艦的舷號為911.
下水之後,工程進展仍很順利,至當年10月,作為平台部分的航母總體建造工程基本完成,已可進入海上試航階段。為此,泰國海軍派出了接艦部隊,赴西班牙隨艦出海,經過約半年的邊試航邊交接,至1997年3月20日,此艦移交給了泰國海軍。
從1992年3月合同簽字到建成交艦,曆時僅5年,這是船廠一個非常自豪的成就,因為他們建造西班牙本國的“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時,竟用了十年時間。在交艦後,航母離開船廠碼頭駛往西班牙海軍的羅塔基地,再進行約4個月的艦員培訓。
在西班牙海軍的幫助下,進行包括飛行作業在內的各種操艦訓練,以使接艦部隊掌握操作技術。到1997年8月,皇家海軍將接艦回國,進駐泰國最大的海軍基地梭桃邑。
此後,泰國將自行加裝部分武器、作戰係統,而供這些裝備使用的艙室空間,以及電力、冷卻水、壓縮空氣、空調等係統,均事先已在艦上設計、預裝完畢。航母已正式於1998年投入使用了。
90年代初,泰國海軍急需一艘直升機母艦,那時他們設想的隻是一艘噸位稍大、相當驅逐艦一級的軍艦,艦上能多載幾架直升機也就可以了,比起現在建成的輕型航母,要求顯然要低得多。
因為在和平時期,泰國海軍除了肩負著保護國家安全、捍衛海洋權益的基本使命外,還承擔著廣泛的日常任務,諸如:海上救災、處置海上犯罪事件、保護海洋環境等等。
泰國是個遭受台風災害的多發地區,每年都對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災害一發生,就需要動用艦艇部隊及時進行救助、疏散、醫療等支援行動。
1989年發生了一場特大風災,當時強台風席卷泰國南部,造成大量漁船沉沒,沿岸民房倒塌,雖經海軍全力援救,終因出動的艦艇噸位都較小,能活動的距離較近,並受海上環境條件的製約較大,因而力不從心,仍有大量漁民和濱海災民死亡或失蹤,當時如能使用艦載直升機及時進行搶救當最為理想。
這場台風還對位於泰國灣西岸的春蓬、巴蜀等省的通信設備破壞嚴重,聯絡中斷,此時又極需一艘裝備有完善通信設施的大型艦艇及時趕到,以提供應急的通信手段。
另一方麵,泰國近海又是海盜猖獗出沒之地,為了保護過往船隻和海員的生命、財產免遭劫難,一有風吹草動,即要求海軍能及時趕赴出事地點,出動艦載直升機則最解決問題。可見泰國海軍對於直升機海上機動平台的需求,確實是迫切的。
於是,他們向國外幾家大造船公司表示了這一意向,隨即收到了來自各方的推薦方案以及報價。其中,西班牙巴讚造船公司,則竭力推銷其“輕型航母”方案,並以三項頗具吸引力的優勢,使其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一是造價低,報價不超過4億美元,隻相當於西方建造一般中型護衛艦的價格;二是建造快,5年即可交艦;三是建造的成功經驗,並可根據新的要求繼續提高。
雖然泰國海軍原來隻是需要一艘普通的直升機母艦。現在既然在花費不多的前提下,就能獲得一艘可以作業直升機和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機,作戰能力達到更高層次的輕型航母,這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以此為契機,泰國海軍重新調整了他們的現代化計劃,輕型航母自然成為他們海上力量的核心。
巴讚公司終於以其價格低、建造快、質量有保證的優勢,和泰國海軍一貫追求低費、高效的指導思想一拍即合,最終以,總價3.6億美元而簽約。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合同中雖未含武器係統的價格,但已計入母艦本身的備件和供應品等後勤支援部分的費用。
低廉的造價是怎樣得來的呢?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民船建造標準,例如艦體結構、管路、電纜、電氣設備等,均接英國勞氏船級社的民船建造規範來設計,相關材料、設備采用民用品。由於民用品銷售廣、產量大,價格比軍用品要低廉得多。
實際上,民用品同樣有嚴格的質量管理,隻是在個別考核指標上不如軍用品那麼苛刻而已。本艦雖然部分應用民船建造規範,但在涉及與作戰、生命力有關的關鍵項目上,如:飛行甲板、動力裝置、電力分配係統、損害管製係統等項,則仍按軍用標準的要求進行設計、施工。
其次,在設備的選用上,突出確保飛行作業這一重點,其它可裝可不裝的設備一概予以省免;在性能指標上不提過高要求,例如對航速的要求就不高,最大航速僅26.2節,巡航速度17.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