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概述(1 / 1)

薊縣位於天津市最北端,地處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北依燕山山脈,南連廣袤平原,地理位置優越,總麵積1590平方千米。境內有山區、丘陵、平原、窪區,構成了地勢北高南低的自然地理特色。秀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物產資源,使薊縣自古就成為繁華之地。

早在距今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薊縣一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形成了若幹薊州先民們活動的聚落址。春秋時期,這裏是燕國治下的無終子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實行中央集權下的郡縣製,薊縣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屬漁陽郡,稱漁陽郡無終縣。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為漁陽縣。唐開元十八年(730)屬薊州並為州治。明洪武初年撤漁陽縣設薊州。民國初期始稱薊縣。

曆史上,薊縣沒有專司文化事業的機構。民國時期,設立民眾教育館。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故文化誌的上限雖雲無限,但多數項目不能追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出現農村劇團和學校劇團,唱歌、秧歌舞、活報劇、話劇、歌劇等遍布全縣,花會、皮影活動也很活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薊縣人民政府設文教科並建立了人民文化館和各區文化站,對全縣的文化活動進行具體指導。1951年,全縣有皮影班108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84個。1954年,縣成立“群藝聯合會”,組織民間藝人活動。1956年,將原民間藝人搭班的新生評劇團,改組為縣屬“薊縣評劇團”。1957年,全縣有農村業餘劇團150多個。1964年,農村劇團和農村俱樂部分別增加到600多個,演出形式有歌舞、歌劇、話劇、河北梆子、評劇以及小型多樣的節目。民間花會能隨時出演的有40多道。學校的文藝活動更為普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劇團停辦,皮影禁演,農村俱樂部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遍及全縣各村鎮,表演以毛澤東語錄和紅衛兵“造反”活動為內容的小歌舞、語錄歌、槍杆詩、對口詞、三句半等,以後則演《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

1976年後,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文化生活也有了較高的要求。電影的普及,家庭電視機日益增多和電視村的相繼出現,使皮影班、花會、業餘劇團的數量相應減少,但在質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全縣有評劇團1個,農村皮影班20多個,可隨時表演的民間花會有30多道。

1981年3月,薊縣人民政府撤銷文化科,設文化局,下轄圖書館、文化館、文物保管所、評劇團、影劇院、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新華書店7個單位。1998年5月,成立薊縣文物局,2004年4月,成立薊縣新聞出版(版權)局。2010年4月,薊縣文化局與薊縣廣播電視局合並,成立薊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局屬單位有薊縣文化館、薊縣圖書館、薊縣文物保管所、薊縣新華書店、薊縣影劇院、薊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薊縣青少年宮、天津評劇院三團和薊縣文化發展中心。

2009年5月,薊縣機構編製委員會批準成立薊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規格為縣屬局級,下設辦公室、組聯室。“文聯”所屬6個協會,分別為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音樂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和戲曲家協會,共有會員418人,其中國家級會員6人,市級會員94人。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漁陽大地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寶藏,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綿延的曆史長河中,薊縣人民用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跡,築就了一座座曆史豐碑——這片土地上,大畫家徐邈,教子有義方的竇禹鈞,一代名相趙普,大書法家鮮於樞等無數先賢,名垂青史;這片土地上,興建於隋唐、現存中國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獨樂寺,線條簡練、雕功精巧、神采各異、數以千尊的盤山千像寺造像等曆史遺跡,至今閃耀著燦爛的藝術光輝。

由於薊縣的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地理位置獨特,清代以來在境內曾建造多處“行宮”和皇家園寢。一些文人墨客也鍾情於薊縣的青山秀水,開辟興建龍泉園、響泉園、問青園、問源草堂、樂泉山莊、習靜園、井田廬、八家村館等多處自然風景園林。這些人文景觀,無不凝聚著薊縣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近現代以來,這片土地更是湧現了曲劇藝術家魏喜奎、作家浩然、著名工筆畫家王鶴、舞劇編導家王世琦、國畫家張仁芝、油畫家閆振鐸等一批國家級藝術家;於慶成、梁國棟因非凡而獨特的藝術成就,分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和“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薊縣,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愈加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將迎接更加輝煌的未來,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