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6000—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中前期)
原始雕塑和陶紋飾出現在青池村。
約公元前4000—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
彩陶出現在彌勒院村、下墊頭村。
約公元前16世紀初—前14世紀(夏末至商前期)
彩繪陶出現在張家園村。在泥質磨光黑陶鬲的表麵,用紅白兩種礦物顏料繪出雲雷紋,使器表呈現紅、白、黑三色相間的圖案。
約公元前11世紀(商末周初)
青銅紋飾和金文出現在張家園村。采用浮雕刻繪技法在3件銅鼎的頸部或腹部分別飾以夔龍紋、蟬紋、饕餮紋,其中一件底部有銘文。兩件銅簋的腹部分別飾以雷紋地乳丁紋或饕餮紋,其中一件底部有“天”字銘文。
約公元前10世紀中期—前9世紀中期(西周中期)
飾有鳳鳥紋或饕餮紋的青銅禮器出現在邦均鎮,其中銅鼎有“十乍氏鼎”4字銘文,銅簋底部有“戈父丁”3字銘文。
25—220年(東漢)
石刻造像出現在邦均鎮石人莊村。
147—220年(東漢晚期)
畫像石墓(石門楣上浮雕有青龍白虎圖)出現在今別山鎮、漁陽鎮,同時出現陶塑雞、鴨、豬等家禽牲畜。
954年(五代·後周顯德元年)
竇禹鈞去世,葬於薊州。
984年(遼·統和二年)
獨樂寺重建。觀音閣內11麵觀音像、脅侍菩薩像均重塑、彩繪。
987年(遼·統和五年)
創建祐唐寺講堂,立“盤山千像祐唐寺創建講堂碑”。碑文為古代書法家德麟所書,通篇楷、行、草兼融,連貫有序,渾然一體,因而被書法界譽為“京東第一碑”。
1058年(遼·清寧四年)
重修白塔。八角形基座上磚雕24組壼門,內鑲樂舞伎圖案磚雕。樂舞伎或手揮彩帶翩然起舞,或彈奏琵琶、箏,或吹笙、笛、篳篥,或擊拍板、方響、毛員鼓、曇鼓。壼門上有磚雕鬥拱和雙重欄杆,欄板上雕寶相花和幾何形圖案。
907—1125年(遼)
岩畫出現在盤山千像寺遺址周圍崖壁和澗石上。佛像用鐵線描陰刻技法刻繪。
1297—1311年(元·大德、至大年間)
重繪獨樂寺觀音閣彩色壁畫。采用紅、白、綠、紫、藍、黃、黑、粉等多種色調的礦物質顏料,畫麵色澤至今豔麗。
1308—1311年(元)
元武宗賜名盤山法興寺為北少林寺。
1476—1508年(明·成化十二年至正德三年)
修葺獨樂寺,重描觀音閣壁畫。
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
獨樂寺觀音閣壁畫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間重新描繪的基礎上進行局部修改。王於陛撰《獨樂寺大悲閣記》。
1634年(明·崇禎七年)
重建盤山少林寺多寶佛塔,清順治九年竣工。
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薊州知州張朝琮重修鼓樓,書“古漁陽”和“畿東鎖鑰”匾。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直隸總督方觀承修葺獨樂寺,用白灰覆蓋觀音閣壁畫。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
薊州知州劉念拔創建漁陽書院,立“創建漁陽書院暨重建廣福寺碑”。
1862年(清·同治元年)
正月,下營劉莊子村民間花會組織“萬善會”訂立會規,至今保存完好。
1932年
4月,梁思成調查獨樂寺和白塔,撰寫《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
1949年
4月,薊縣新華書店建立,隸屬唐山新華書店領導。
本月,薊縣人民政府發布《保護各地名勝古跡,嚴禁破壞的通知》
7月23日,薊縣人民文化館建立,館長汪佑民,館址在城內西大街關帝廟內。
10月2日,薊縣城鄉各界群眾開展慶祝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本月,薊縣人民政府設教育科,兼管全縣文化工作。
1950年
2月11日,“薊縣民校”在人民文化館開學,學員50餘人。
5月,配合縣委、縣政府中心任務,縣人民文化館幹部利用文藝演出、張貼標語等形式,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6月2日,全縣黨員幹部學習中央教育部發出的《關於開展電影〈武訓傳〉和“武訓精神”討論與批判的指示》,對電影《武訓傳》和“武訓精神”開展討論與批判。
8月,縣文化館購置幻燈機一架,9月初開始在全縣放映幻燈。
1951年
1月12日,薊縣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加強對新舊藝人的領導,開展群藝運動的通知》
7月,薊縣人民文化館在馬伸橋區建立人民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