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圖書館
一、沿革
薊縣圖書館前身是1931年建立的薊縣民眾教育館內的圖書館。館址在薊縣西北隅城隍廟大殿內。時任館長的王錫三曾多方募捐、征集圖書;其堂姐曾捐獻6畝地,以賣地款為縣圖書館購置全套《萬有文庫》及其他書籍,充實館藏。後幾經戰亂,圖書損失嚴重,至1947年薊縣縣城解放時,書籍已散失無存。
1949年將原縣民眾教育館改為薊縣人民文化館,設大眾圖書閱覽室。1956年6月從文化館分出,獨立建製,並由國家撥款12000元購書。10月15日,縣圖書館開館供閱,地點在獨樂寺院內。有各種通俗讀物8000多冊,可容納100多位讀者。1958年再次並入縣文化館為圖書組,“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借閱工作。1976年恢複圖書借閱活動,有工作人員3人。1981年2月20日,恢複圖書館獨立建製,館址在文化館院內,工作人員增加到6人。館藏圖書13000冊,設有采編、外借和農村輔導組。對外借閱由原來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兩次,有固定讀者400人。1982年增設少兒閱覽室,地址設在獨樂寺東臨街平房內,有工作人員2人。
1983年12月,市、縣投資45萬元建薊縣圖書館大樓, 1984年10月1日,遷入文昌街11號新館址,從此薊縣圖書館結束了50餘年無正式館舍的曆史。新圖書館建築麵積2596平方米,可藏書31萬冊。陸續增設綜合閱覽室、報刊閱覽室、青年自修室、老幹部閱覽室、資料室。1992年在同色、一體的基礎上增建裙式門市平房223平方米,總麵積為2819平方米。1999年,在圖書館主樓的北側、西側、南側再擴建並與主樓合為一體,使圖書館總建築麵積達到3216平方米。
二、機構人員
建館時薊縣圖書館有人員3人,後增加到6人,遷入新館後人員逐漸增加,現有人員48人,其中退休14人,在崗34人。大本學曆4人,大專學曆20人,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0人 ,初級職稱9人,高級工10人。
館內機構變化幾經增減,現由6個部門組成,即成人外借部、少年兒童借閱部、報刊閱覽資料部、采編輔導部、電子閱覽部、綜合辦公室。
三、藏書
1956年建館時有圖書2萬餘冊,後經過“文化大革命”圖書散落過半。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工作人員把這批古籍藏於獨樂寺後韋陀寺地下室內,得以保留現在的有755冊。1984年,遷入新館時藏書有4萬餘冊,1993年至2000年,由於經費緊張,除每年購進少量雜誌外,無新書購入。2001年館藏圖書為68313冊。2002年訂購報刊150多種,天津市少兒館贈書3650冊,總藏書量75063冊。2008年後,縣財政每年撥專項購書費10萬元,以保證每年有一定量的圖書購入。現有藏書 130387冊。
資料閱覽部現有藏書14585冊,其中古籍圖書(線裝書)755冊、工具書3510冊、地方文獻136冊、報刊雜誌合訂本10183冊。重要的工具書有《古今圖書集成》、《中文大辭典》、《中文大字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大型工具書。地方文獻主要有《薊縣誌》、《盤山誌》、《天津薊縣地名錄》、《乾隆薊州詩集》、《薊縣大事記》等重要地方史料。其中庫存報紙合訂本年限最長、最全的有《人民日報》合訂本自1956年、《天津日報》合訂本自1959年一直收錄至今。現存1958年《薊縣報》合訂本一冊。
四、綜合服務
薊縣圖書館現開館時間為每周54小時,周一上午閉館,全年無休息日。
圖書館自建館以來非常重視圖書宣傳,以豐富多彩形式開展讀者活動,先後成立了“薊縣讀書協會”、“薊縣振興經濟聯合會”。
1981年3月,通過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為讀者服務中以身作則,提倡講究語言藝術、文明服務、禮貌待人。
1982年,向讀者推薦有關“三熱愛”方麵內容的圖書1900多冊次,配合全縣職工三熱愛業餘讀書活動工作的開展。為激發孩子們對英雄模範人物的敬佩和更好地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組織小讀者給張海迪寫慰問信80多篇。5月,穿芳峪鄉文化站幹部蔡秀然出席全國少年兒童閱覽室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受到文化部的獎勵。6月,建立少年兒童閱覽室。
1983年,圖書館少年兒童閱覽室獲共青團中央和新蕾出版社等五單位頒發的先進集體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