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學藝術(19)(1 / 3)

1984年2月,成立天津市廣角攝影學會薊縣分會,辦公機構設在城關鎮文化站。由王羽來(天津市廣角攝影學會會長)兼任會長,章聲(城關鎮文化站長)任副會長兼秘書長。會員有周曉冬、趙立、宋澤、邰朋軍、趙連平、史鶴朝、馬秀琴等。該攝影組織成立後,經常組織學習講座和采風創作活動,會員的許多攝影作品在市內外報刊上發表或入選各層級的攝影展覽。章聲的《我學爸爸駕鐵牛》和《一隻不少》分別入選天津市第三屆“海河攝影藝術展”和天津市第二屆“花兒朵朵攝影藝術展”、《相思》獲天津市委宣傳部1986年文藝新人獎並入選同年華北五省市“長城內外”攝影展、《山村小姐妹》獲《天津日報》農家樂攝影征稿三等獎。周曉冬的《我給媽媽穿》獲天津市“農家樂杯”攝影大賽一等獎。趙立的《說古道今》獲天津市“長城杯”攝影展一等獎、《小幫手》入選天津市第二屆“花兒朵朵攝影藝術展”、《春風》入選1986年華北五省市“長城內外”攝影展。

2003年1月,成立薊縣攝影協會,主席潘鳳,常務副主席周曉冬,副主席劉光輝、趙立,秘書長周曉冬(兼),副秘書長王建明。2008年12月,薊縣攝影協會更名為薊縣攝影家協會並產生新一屆協會領導,主席周曉冬,副主席劉光輝、王建明、趙立、張士族,秘書長周曉冬(兼)。發展會員58名。2013年底,全縣有會員165名,其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5名,天津市攝影家協會會員42名。

薊縣攝影家協會成立後,組織規模較大的活動有首屆“麗彩杯”風光攝影展、“家樂杯”美好家鄉攝影賽、首屆“交通杯”攝影大賽、“中國移動杯”旅遊攝影大賽、“伊麗杯”旅遊攝影大賽、“今日滿族鄉”民俗風情攝影大賽、“七星車杯”服飾攝影大賽、“萬事興杯”詩畫薊州攝影大賽、於橋水庫建庫50周年攝影展覽、“今日交通”攝影大賽、“西井峪一日拍”攝影賽、“薊州新貌”攝影大賽等。

第七節曲藝

薊縣的曲藝,流行於清末民初,多為流散藝人,曲藝形式主要是大鼓書、數來寶、西河大鼓、鐵板大鼓等。

一、大鼓書

大鼓書,俗稱“大鼓”。薊縣的大鼓書,稱為京東“小口”(縣內藝人一般稱樂亭大鼓為“大口”),其吸收了樂亭大鼓和京東大鼓的說唱韻味,間或加入西河大鼓的腔調,在多曲種融合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曲種,流行範圍不大。薊縣大鼓書的節奏比樂亭大鼓緊湊,曲調比京東大鼓委婉,鄉土氣息濃厚,很適合薊縣及周邊地區老百姓的欣賞習慣。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民間藝人(大多數是盲人)演唱京東小口。候家營西橋頭村魏永富(曲藝表演藝術家魏喜奎之父)一家,曾在縣內演唱。1958年,全縣有鼓書藝人25名,其中盲、殘藝人17名。農閑季節,他們在縣內和承德地區的部分農村,或一人自彈自唱,或三倆人結隊演出。演唱的節目有《楊家將》、《嶽飛傳》、《小五義》和當代英雄人物事跡的作品。這一演唱形式後繼無人,曲種已近失傳。

二、數來寶

數來寶,又稱“順口溜”,縣內俗稱“念喜歌”,流行於我國南北方各地。據資料記載,這種曲藝形式起源於明朝初年。數來寶藝人多是生活困難者,一人或二人演唱,用竹板或係銅鈴的牛髀骨打拍,常用的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式或“四、三”七字句式,二句、六句即可換韻。數來寶藝人大都沿街說唱,遇有紅、白喜事,數唱幾段吉利、祝賀的喜歌。有時見景生情,即興編詞,現數現編,唱詞通俗易懂。數來寶的發展曆史,經曆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後進入小型遊樂場所、小戲棚和舞台演出,說唱內容也隨著群眾的需求和社會發展而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

三、西河大鼓

早在清代康、乾時期,河北省河間縣一帶的說唱藝人,根據當地的小調、民歌等衍生出一種新曲調,並用犁鏵片擊拍,產生了西河大鼓的雛形,名曰“犁鏵片”,後又稱“河間大鼓”。到19世紀晚期,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唱腔音樂和伴奏樂器都基本定型。20世紀初,這一曲種日臻完善,傳遍整個冀中地區,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由於當時演唱西河大鼓藝人大多來自子牙河、大清河流域,而天津人對這兩條河流俗稱西河,人們就將這一說唱形式稱為“西河調”,到1929年,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的中、長篇書目初步統計有150餘部,小段、書帽370餘篇,其內容主要是曆史戰爭故事、曆史通俗演義等,或描繪波瀾壯闊的曆代開國史,或敘述悲歡離合的兒女家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薊縣健在的西河大鼓藝人隻有蒙瞿村高淑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