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曆史沿革
薊縣人民廣播站於1958年10月1日建立,由縣委宣傳部部長趙亞齋兼任站長,郝慧民任副站長,在冊職工4名,張連勤負責機務,蔡淑英負責播音,馮悅負責技術維護。廣播站隸屬於縣文教局,站址設在縣政府大院對麵,占地0.6畝。
1958年10月1日,在城內鼓樓等三處主要街道上,安裝高音喇叭,向縣城正式播音,與縣郵局同用一條(電話)線路,向全縣各公社傳輸廣播信號。
1958年12月,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廣播站合並,統稱薊縣人民廣播站,仍由趙亞齋兼任站長,原三河縣廣播站站長賈俊德任副站長並主持工作,工作人員增至10名。薊縣人民廣播站的第一批編輯有金玉和、王慧中、張寶華,播音員有蔡淑英、蔡長蘭、王亞平、高起。
1961年6月,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分設,薊縣人民廣播站隻有蔡淑英、秦誌遠兩個人。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停發了廣播事業經費,鄰縣的廣播站紛紛解散,縣財政撥給站裏一部分資金,隻解決廣播電費,工作人員的工資則由服務部(1957年7月1日成立,負責修理收音機和電池供應及維修)列支,稱為“以部養站”,在一無編輯、二無記者、三無領導的情況下,兩名同誌既是播音員,又是機務員和記者,堅持辦廣播節目。
1965年1月,天津地區有線廣播開始恢複,各縣廣播事業經費得到了解決,趙長福任廣播站副站長。同年9月,趙長福調出,由宣傳部幹事宗鳳山任副站長,負責廣播站全麵工作。1966年8月,王紹臣任廣播站副站長,主持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廣播站由縣革命委員會直接領導,1967年1月19日,廣播站被上倉中學200多人強占,被迫遷至縣委大院內。2月7日,廣播站工作人員回站工作,副站長宗鳳山、王紹臣被停職。薊縣人民廣播站改稱“紅色革命造反廣播站”,下設編輯、機務、保衛三個組,從站長到組長均由紅衛兵擔任,與此同時,駐薊4640部隊宣傳隊進駐廣播站。
1968年3月3日,經縣革委會批準,廣播站成立革命領導小組,王紹臣任組長,成員有李繼安、王月芝。1975年11月,在縣城北操場東側征用東北隅村土地3.88畝,作為廣播站站址,1976年8月,建成包括廣播室、機房等共25間並投入使用。
1979年8月,孫茂存任站長,組建了辦公室、編播組、機線組,11月,設電視差轉台。陳保淩任副站長分管編播,賈慶祝任副站長分管技術。同年製定了學習製度、考勤製度、財務管理製度等,形成了10條站規及崗位責任製。
1984年12月18日,成立薊縣廣播電視局,納入政府係列,管理全縣的廣播電視事業,楊正明任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主持工作。廣電局下設辦公室、技術科、機線科、廣播站、差轉台5個科室,全局有幹部職工35人。
1984年11月,縣廣播電視局負責全縣音像製品的管理工作。
1987年,建電視演播室、編輯室、機房等,開始對技術職務進行評定,共評出編輯、記者和工程師中級職稱3名,助理編輯、二級播音員和助理工程師9名,三級播音員1名。198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薊縣人民廣播電台。1991年12月,全縣41個鄉鎮106名廣播員、線務員轉為正式幹部。
1993年10月8日,經市廣播電視局呈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批準,正式建立薊縣電視台。1994年10月8日,經市廣播電視局批準,建立薊縣有線電視台。11月,遷入薊縣廣電大樓新址辦公。
1998年10月,薊縣人民廣播電台有線廣播開播40周年、電視台開播5周年。台慶演出時,電視台、電台同時向本縣和周邊縣市現場直播,開創了薊縣文藝演出現場直播的先河。
1999年12月25日,縣電視台自辦娛樂性節目“恒信娛樂城”,正式播出。
2000年4月,有線電視“村村通”光纜工程除山區外全部開通並投入使用。至6月,山區344個村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全部開通,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了國家提出在20世紀末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2001年4月,薊縣被評為全國“村村通”廣播電視先進單位。
2001年5月10日,成立天津廣播電視報薊州版報社。7月1日,《天津廣播電視報薊州版》第一期,正式出版發行。不久,該報改為《新薊州》報,以預報廣播電視節目、刊發當地新聞、娛樂性版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