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安裝了調頻廣播發射天線,平原地區可以全部覆蓋,隻有下營、小港、孫各莊、穿芳峪4個鄉接收不到,調頻廣播電台於12月30日正式開播。實現了有線無線兩套傳輸。至此薊縣實現了以有線廣播為主體的調頻廣播、電視廣播和衛星地麵接收站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農村廣播電視網。在縣城架設了南環線長1000米的廣播線路,安上了低音箱,遷改廣播線路4處,長2700米。
1989年,加強了廣播機房設備更新改造,4台擴大機和1台輸出櫃全部更新,把夏普700錄音機換成了夏普800,還增添了2台日本進口記者采訪背包機。又購進了1台50瓦調頻發射機。在部分鄉站機房增加擴大機。邦均、上倉、桑梓三個鄉各由1台增加到2台,下營由2台增加到3台。至此,有2台以上擴大機的鄉達到16個,還購進調頻接收機38台,除3個山區鄉外,達到每個鄉站有1台接收機,半數以上的鄉站有兩台接收機。
1990年,市財政局投資22.14萬元,鄉村自籌一部分資金,對鄉站機房進行了設備更新改造。第一批改造了21個鄉鎮,改造後的鄉站機房,一般配備了2台擴大機、2台錄音機和1個控製台,各鄉站機房設備達到了部頒乙級標準。
1991年,完成鄉站機房改造掃尾工作,21個沒安裝控製台的鄉,年內全部裝齊。
1992年,加強對小差轉台的管理維護工作,在市財政局的幫助下,投資3萬元,為縣台廣播機房更新設備。在穿芳峪的白土子山頂,新建一座30瓦調頻差轉台,頻率為140兆赫。12月15日開通,使調頻廣播覆蓋了全鄉。對縣城的廣播線路進行了更新改造。改550米的明線為地埋電纜線。
1993年,縣廣播站對鄉機線員進行了培訓,集中學習,實際練兵,開展檢查評比。從7月1日起,實行與職、責、利密切聯係的定補定扣製度,進一步調動了機線員的工作積極性。
同年,在市廣播電視局的幫助下,投資5萬元,將原50瓦調頻發射機更換為300瓦的新型發射機,使調頻廣播覆蓋麵積比原來擴大一倍多,音質明顯改善。
1994年,電台增加了播出時間,由原每天播音3小時10分鍾,增加到每天播音4小時40分鍾。
1995年,電台更新了兩台錄音機。對300瓦調頻差轉機進行了徹底維修,保證了發射功率。
1996年,投資15萬元購置了進口立體聲廣播采編設備,配備了熱線直播設備,聽眾可撥熱線電話點歌或競猜,提高了聽眾的參與性和節目的可聽性。6月1日,開辦“世紀點歌台”節目,8月,開播以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主的熱線直播節目“空中娛樂城”、“藝海拾貝”以及“評書連播”、“衛生與健康”節目,自此,電台打破過去早、中、晚三次播音,以新聞類節目為主的格局,實現上午的連續播出與熱線直播,播出時間由過去的不足5小時增加到8個多小時,實現播出時間、內容、形式的曆史性突破。
1998年,廣播電台100.7兆赫調頻廣播錄播、直播節目互為一體,實現全天13個小時連續播出,開辦整點滾動新聞節目。
1999年,更新改造廣播電視設備,與別山鎮聯合投資15萬元重新恢複36個村有線廣播網,使該鎮廣播、電視宣傳實現立體化。
2001年以後,全天共有15個直播節目,涉及國內外新聞、經濟信息、音樂、衛生、百科知識等多方麵內容,得到了聽眾的認可,並擁有固定的聽眾群。
2001年,薊縣廣播電台建立數字音頻工作站,從創作到直播,從資料保存到播出實現計算機的管理。自行設計、建立虛擬演播室,用2台計算機建立熱線點播娛樂台。
2007年1月1日,薊縣廣播電台與天津區縣聯盟廣播合作。
2008年,開始“有線廣播村村通”工程建設。
第三節電視事業
1959年春,縣人民廣播站購進全縣第一台44厘米黑白電視機,收看中央電視台節目。
1978年,縣人民廣播站購進54厘米彩色電視機1台。
1979年11月,開始籌建小功率電視差轉台,在站院內建接收、發射塔各一座,購置5瓦差轉機1台,當年12月31日建成試運行。
1982年8月,開始籌建接收天津電視台12頻道轉7頻道的電視差轉台,1983年3月建成,鐵塔高73.13米,安裝50瓦彩色電視差轉機1台。5月1日,正式轉播天津電視台12頻道節目,覆蓋麵積半徑為10千米。同年,城關鎮大興峪村、許家台鄉新房子村自籌資金,建成全縣第一批村辦小型電視差轉台,裝機1瓦,轉播縣台7頻道節目,並試轉成功,為解決偏遠山區看電視難問題摸索了經驗。到年底,全縣有電視機29399台,其中,彩色電視機3253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