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民風民俗(1)(1 / 3)

第一節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列入天津市級名錄的有“薊縣北少林武術”、“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製作工藝”、“獨樂寺廟會”和“皮影雕刻技藝”。

一、薊縣北少林武術

2007年6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薊縣北少林武術”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雜技與競技”類名錄。

薊縣北少林武術形成於地處薊縣盤山的北少林寺,該寺始建於魏晉時期,元延祐二年(1315),元仁宗皇帝賜額“北少林寺”。元中統年間,嵩山少林寺雪廷福裕禪師住持北少林寺,傳授寺中僧眾習練少林武術,後經明代圓成禪師、明空長老(普照禪師)等高僧,逐步形成了北少林武術,至今已有近700年的曆史。清嘉慶年間,薊州城西公樂亭人商仕芝拜北少林寺武僧景禮禪師為師,盡學其技,精悟少林拳術之深妙,能力意合一,神形俱化。後又至嵩山少林寺尋師學藝,將北少林武術不斷發揚光大,影響所及京津、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區。商仕芝,字德周,幼年好武尚勇,臂力過人,以小指提24斤布袋,一氣可行數裏。清光緒六年(1880)卒。留有《同備拳譜》、《烏龍槍譜》、《青雲刀譜》、《彈炮腿各十二路》傳於世,人稱“商家拳”。其後輩均精少林拳術,曆代習武。現流傳200餘年的商門武術是被公認的北少林武術的代表,如今已傳至第七代,其傳人商綿輝已被嵩山少林寺釋永信方丈收為俗家弟子。薊縣北少林武術在義和團運動中起到了抵禦外辱的積極作用。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保家衛國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和平建設時期,北少林武術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豐富業餘生活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很好方式。

薊縣北少林武術是中國少林武術的分支和組成部分。它以攻防格鬥的人體動作為核心,以套路為基本單位。套路由一係列動作組合而成,動作的設計和組合,以中國古代人體醫學知識為基礎,合乎人體的運動規律,可內強氣血,外實筋骨。其係統完善,從基本功開始,套路由簡到繁。其風格古樸無華,剛猛而沉靜,強悍而機巧。現流傳在商家的古拳譜為清鹹豐年間版本。拳譜用語文辭雅俗得宜,理論體係完整。北少林武術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逐步形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

二、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製作工藝

2009年10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製作工藝”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名錄。

薊縣邦均的子火燒和一品燒餅,其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名揚京城,之後成為宮廷禦膳食品,直到清末才流傳到各地。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集中體現了古老薊州的飲食文化特點。“子火燒”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它選用精製麵粉、小磨香油,拌有芝麻、花椒鹽為餡料。近年來,邦均食品廠繼承了傳統的製作工藝,精選原料,還增加了果脯、蜜餞、瓜子仁、山楂糕等原料,既增加了營養成分,又保持了傳統的特殊風味,使子火燒具有味道純正、酥香適口、食而不膩的特點,為老人和兒童所喜愛,亦為饋贈親友之佳品。“一品燒餅”配方講究,燒製精細,是薊縣傳統的著名糕點。其外形扁圓,色澤麥黃,外粘一層芝麻,用油炸過,層次均勻,每個約重30克,具有味道純正、香甜可口、脆而不硬、酥而不綿、口感細膩、餅餡清香等特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邦均食品廠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出係列風味的子火燒和一品燒餅,市場十分紅火。1987年,該廠的一品燒餅榮獲天津市“群星杯”風味小吃比賽優秀獎。1988年,子火燒和一品燒餅均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

2011年5月30日,經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批準,邦均子火燒和一品燒餅傳承人蔚俊芝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三、獨樂寺廟會

2009年10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天津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樂寺廟會”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名錄。

獨樂寺廟會起源於遼,明清時達到鼎盛,綿延至今千年有餘,輻射薊縣及周邊地區,曆史上曾是京東最有影響的廟會。有史料記載:“……遊閱之士,冠蓋相望,不絕於阡陌,當昔全盛之時,砌疊龍幡,簷排鳳翅,晨鍾暮鼓,上聞兜率。”每年舊曆三月中旬,獨樂寺都要舉行廟會,薊縣境內的老百姓跋涉幾十裏來參加盛會,希望“帶福還家”。這樣的盛況持續了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