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的另一麵要翻轉過來吃。但趕車、劃船者忌給盤中之魚翻身,否則就是不吉利,有翻車(船)之嫌。夫妻或家人、好友不能二人分食梨子,因“梨”與“離”諧音。已婚育齡婦女不能吃兔肉,避諱將來生的孩子是唇裂(豁嘴)。
使用筷子忌長短不同,忌吃飯時用筷子或食指指向別人,忌吸吮筷子,忌用筷子敲擊碗碟,忌將筷子倒過來使用,忌用一隻筷子取食物,忌筷子插在飯中,忌筷子掉落地上。
不讓小孩吃雞爪,否則寫字時手會發抖。不讓小孩吃魚籽,怕長大後不識數。不讓吃豬尾巴,恐一輩子落於人後。不讓小孩吃母雞還沒生出來的蛋(俗稱未見光的雞春仔)。
二、宅舍習俗
薊縣背山麵水,古時位於邊塞重地,屬文化融合地域,民居建築起源較早,曆經幾千年滄桑演變,形成了自己的建築文化和宅舍習俗。薊縣民居在選址時,講究坐北朝南,舊時多為木石(土)結構,屋頂為“人”字型,建有正屋、東西廂屋,各家自成院落;為了省料,又多連牆接山,使房屋毗鄰成排。
1.宅舍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舊石器時代,薊縣地區的先民就已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薊縣地區就曾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居住遺址。如:丈煙台遺址、小平安遺址、周莊遺址、東大屯遺址等。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土穴上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後來為防範水患獸害,搭草棚,打土牆,逐漸發展成為杆欄式建築。此後,經過漫長的社會文明發展過程和曆代王朝更迭,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經濟的不斷繁榮,各種建築材料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逐步形成了宅舍建築的文化習俗。
新中國成立前後,縣內沒有樓房,民眾一般居住起脊房,宅舍大多三間一宅,麵陽背陰,獨門獨院。房屋結構主要有牆體、柁梁、屋頂、門窗及內外簡單裝修等。
20世紀80年代初,新建住房大多為磚木結構。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後出一廈”,20世紀90年代後期又興“連通式”,即正房與東西南各房連接,各與室內開門相通。後新建住宅愈來愈加寬大高爽,采光良好,結構堅固,多為水泥、水磨石、瓷磚地麵。現土房幾至絕跡,土炕日漸減少。近年來,人們特別選擇沿公路要道、公共場所旁建房,以作為居住和從事商品交易之用。
房屋建修材料,一般用水泥、磚或方塊石等;樓台建築一般采用預製板,窗戶用鋁合金等材料,牆體用磚塊、石灰、水泥填充壘砌,屋頂蓋瓦。新式建築,屋高一般3.8米,室內長9米,寬3.6米。大門樓講究氣派,門臉鑲嵌優質瓷磚及琉璃瓦簷子,裝有噴紅漆的鐵製、木製或鐵木相結合的大門,門口寬大,能開進拖拉機和機動車。
2.宅舍的分類
(1)傳統住宅的布局方式,大致可劃分為規整式和自由式兩類。
規整式住宅:“四合院”和“三合院”。薊縣的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前院橫長,院門多設在東南角,院內布置次要用房;後院方闊,通過垂花門式的中門進入,居中的正房體製最崇,稱為堂,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賓客的地方,堂屋左右連建耳房,耳房和東西廂房都作居室用。各幢房屋朝向院內,有前廊,通過抄手遊廊與中門連接。也有在後院背後還有一長排後照房作居室或雜用。大型住宅常沿中軸線串連多座院落,中軸左右也可各並連一串院落。庭院比例方闊,尺度合宜。
自由式住宅:這類住宅常建在農村鄉鎮,特別是山區較為普遍,依地勢而建,多數規模較小,形式多樣,組合靈活,建築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2)按照使用材料種類可分為瓦房和草房,多為傳統立山式。
瓦舍與茅舍都是四合院。瓦舍蓋瓦,茅舍則蓋茅草或稻草。
瓦房,通常為富有人家所建,無論是材料和做工都很講究,一般都是正房3間或5間,配有廂房。也有將4間基址蓋作5間,俗稱“四破五”,這樣可以增加宅舍的空間。屋舍建築多用規整條石為基礎,上砌青磚。木架全用木柱,簷棟造勢,鉤心鬥角。磚石隔牆,設門添窗,柱圓梁方。正房的屋脊上用寓意吉祥的動物雕刻做裝飾。有的富戶建“二進院”,即大門之內還有二門。無論大門朝向哪方,二門大都朝南,且居於北房的正中,但大門、二門不相對。院牆青磚高壘,建有照壁或影壁,大門口兩側放置石獅子作為鎮宅。
草房,通常為貧寒人家所建,一般3至5間,大部與左鄰右舍接山連牆,也有單獨成院。草房牆基用山石或磚壘砌,牆體用黃泥土或土坯壘築,牆基與土坯之間壓稻草,以隔潮隔堿。講究者,外套青灰,內套白灰。檁用圓木。椽子用直徑2寸左右的通直木條,或截成椽子與椽子之間同等長度的木條,從屋頂鋪下。房頂草梗整齊有序,外形自然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