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嘉許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那樣,佛善於護持眷念諸菩薩,善於咐囑指導諸菩薩。你們現在認真地細心靜聽,我將為你們宣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就應該如此這般地保住菩提心,就應該要這樣去降伏妄念心。”
菩提回答說:“好的,佛陀。我們都樂意歡喜地聆聽您的教誨。”
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①: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②;若有色,若無色③;若有想④,若無想⑤,若非有想非無想⑥,我皆令人無餘涅盤而滅度之⑦。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⑧,即非菩薩。”
注釋
①摩訶薩:即摩訶薩埵之略,乃菩薩或大士之通稱。摩訶,意譯作大;薩埵,乃有情、眾生之義。摩訶薩埵即為大心,或大有情、大眾生,指發大心願成就佛果的眾生,亦即大菩薩。“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即謂此大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稱摩訶薩埵。摩訶薩埵具備了七個條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經大時,七、證大果。
②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即四生,指產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種類別。卵生是離開母體時,還不是完成的身形,僅是一個卵。須經一番保護孵化,才能脫卵殼而出,如鳥類;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體,必須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離母體而出生,如人類;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由糞聚、注道、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如蚊及水中極細蟲等;化生是說這類有情,不須要父母外緣,憑自己的生存意欲與業力,就會忽然產生出來,如諸天和地獄的眾生。
③有色、無色:從眾生自體的物質說,有兩類,即有色的,如欲界與色界的眾生,是有物質形體的眾生,包括欲界六道眾生及色界四禪天。無色的,是無色界眾生。是沒有男女之欲與物質形體,但仍存有識心,如無色界的四空天。
④有想:從眾生的有沒有情識說,有“有想”、“無想”與“非有想非無想”三種眾生。有想,指具有感覺、認識、意誌、思考等意識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眾生。有想,又指有想天,是有想眾生居住的地方。在一切的天中,除了色界無想天與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⑤無想:指全無想念之狀態。或指入滅盡定,證得無想果者。或為無想天之略稱。無想天在色界,生此天者,念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故稱無想天。
⑥非有想非無想:指住在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即沒有下界眾生粗想的煩惱,所以是非有想或非想,但還有細想的煩惱,故又名非無想或非非想。
⑦無餘涅盤:涅榘,又譯作泥日、泥洹、涅盤那等,意譯為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生、解脫、圓寂。涅盤的字義,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達到智悟的菩提境界。“無餘涅盤”為“有餘涅盤”之對稱,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不受後有,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盤;及至連酬報過去世業因的身心皆已灰滅,而完全無所依處,便達至無餘涅盤。
⑧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即形相或狀態之意,指諸法的形像狀態,表現在外而想象於心的形相。在佛典中,曾以“相”來描述諸法的各類相狀、發展過程,乃至於真如的功德等等。“我相”意指我的相狀,凡夫誤認為外在的我為實相而執著之。“人相”謂眾生妄計在六道輪回的自體為真實存在的外在相狀。“眾生相”謂眾生把依五蘊和合而生的自體當成真實存在的外在相狀。“壽者相”謂執著眾生的從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續,可以傳之長久。這四相實際上都是由一個“我相”所開展出來,所以,佛教特別注重破除“我執”。
譯文
佛告訴須菩提說:“諸大菩薩應該要這樣修持降伏迷妄的心:無論是依卵殼而出世的眾生,還是由母胎而出生的眾生;無論是因潮濕而生出的眾生,還是無所依托而僅借其業力得以出現的眾生;又無論是欲界與色界中有物質形體的眾生,還是無色界中沒有物質形體的眾生;無論是有心識活動的眾生,還是一切沒有心識活動的眾生,以及說不上有無心識活動的各類眾生,我都要使他們達到脫離生死輪回的涅盤境界,斷盡他們的煩惱、永絕諸苦,讓他們獲得最終的解脫。但是,雖然這樣度化了無數的眾生,然而,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得到救度斷除了煩惱。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在心中還存有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那他就不成其為菩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