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機緣品(4)(1 / 3)

注釋

①永嘉玄覺禪師:即《永嘉證道歌》的作者,溫州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號永嘉玄覺。八歲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觀。後於溫州龍興寺側岩下自構禪庵,獨居研學,常修禪觀。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勵,遂起遊方之誌,與東陽玄策共遊方尋道。至韻陽時,謁曹溪惠能,與惠能相問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歸龍興寺,時人稱之“一宿覺”。其後,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玄朗贈書招之山棲,師複書辭退。後趺坐入寂,世壽四十九。法嗣有惠操、惠特、等持、玄寂等人。著作有《禪宗永嘉集》十卷(慶州刺史魏靖輯)、《證道歌》一首、《禪宗悟修圓旨》一卷等。

②天台止觀法門:天台,即天台宗,乃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注重《法華經》,所以也稱“法華宗”。天台宗主張定(止)慧(觀)為修行的主要內容,所以用“止觀法門”概括天台宗的理論和實踐。

③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過去莊嚴劫最初之佛名。“威音王已前”為禪宗僧人常用語,用以指點學人自己本來麵目之語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開以前”等語。蓋威音王佛乃過去莊嚴劫最初的佛名,故以之表示無量無邊的久遠之前。

④沙門:意譯為勤息、勤勞、功勞、勤懇、靜誌、息止、息心、息惡、修道、乏道、貧遒等,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即指剃除須發,止息諸惡不善,調禦身心,勤修諸善,以期證得涅盤境界。

⑤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儀的作法。僧人的動作有威德有儀則,稱為威儀;戒律之外的各種微細的儀則規定,稱為細行。“三千”、“八萬”喻數量之多,並非實數。綜合而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指有關比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所應注意的細行。

⑥大德:印度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比丘中之長老,也稱大德。中國,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作為對高僧的敬稱。

譯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的兒子,小時候學習經論,精通天台宗的止觀教義。因為看了《維摩經》,認識了自心本性。偶然,惠能大師的弟子玄策來訪,和他大談佛理,永嘉玄覺所說的話都與佛祖的真義隱隱相合。

玄策說:“你師從何人而得法?”

永嘉玄覺說:“我聽大乘經典,都各有師承關係。後來在讀《維摩經》時,開悟佛心宗,還沒有得到人印證我的見解。”

玄策說:“在威音王佛以前,無師自通是可以的,在威音王佛之後,沒有師承傳授而自我開悟,自然全部是外道。”

永嘉玄覺說:“希望你能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人微言輕,不足以為你印證。曹溪山有六祖惠能大師,四麵八方的人都雲集在他那裏,並且都是受得正法的。你如果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永嘉玄覺便隨同玄策來參禮六祖惠能大師。玄覺繞著惠能走了三圈,舉著錫杖一振,站在那裏不動。

惠能大師說:“出家人,應該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種種戒律儀軌。大德你是從哪裏來,對我生起如此大的傲慢和不敬?”

玄覺說:“人的生死才是大事,且無常交替迅速,變化很快。”

惠能大師說:“為什麼不體悟領受無生無死,明了這無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覺說:“體悟的就是無生無死,明了的就是無常迅速。”

惠能說:“是這樣!是這樣!”

玄覺這才整肅儀容向惠能大師禮敬參拜,一會兒便向大師告辭欲走。

惠能大師說:“你這就返回,太快了吧?”

玄覺說:“本來就沒有動與不動,哪裏有快和不快?”

惠能大師說:“誰能知道不是動呢?”

玄覺說:“這是您自己生起了分別之心。”

惠能大師說:“你已經十分了解無生無死的道理了。”

玄覺說:“無生無死難道還有意義嗎?”

惠能大師說:“沒有意義誰能分別它呢?”

玄覺說:“分別本身也沒有意義。”

惠能大師說:“好啊!小住一晚吧。”

當時稱之為“一宿覺”。後來永嘉玄覺作了《證道歌》,流傳盛行於世間。

原文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①。庵居長坐②,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③。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