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④!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隍雲: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⑤,五陰本空⑥,六塵非有⑦。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⑧,性相如如⑨,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眾⑩。
注釋
①正受:是禪定的異名。正,即定心而離邪念。受,指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因此正受即遠離邪想而領受所緣之境的狀態。即入定時,以定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
②庵:以草木覆蓋而成之簡陋小屋。乃出家者、退隱者遠離村落所居之房舍,以作為修行之處。
③入定:入於禪定的意思,即攝馳散之心,入安定不動之精神狀態。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這裏指前者。
④大定:為佛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之一,佛心澄明寂靜叫做大定。以大定可斷除一切妄惑,故又稱大定為斷德。這裏可以被看成是禪宗的禪定理論。
⑤體用:指諸法之體性與作用。
⑥五陰:與“五蘊”同。
⑦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又作外塵、六賊。塵即染汙的意思,以六識緣六境而遍汙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稱為塵。此六塵在心之外,故稱外塵。此六塵猶如盜賊,能劫奪一切之善法,故稱六賊。
⑧能所:即“能”與“所”的並稱。自動之法(主體)叫做能,被動之法(客體)叫做所。例如能見物的“眼”,稱為能見;為眼所見的“物”,稱為所見。又譬如六根對六塵,六根是能緣,六塵為所緣。總之,“能”與“所”具有相即不離與體用因果的關係,故稱“能”“所”一體。
⑨性相如如:指體性與相狀。不變而絕對的真實本體,或事物的自體稱為性;差別變化的現象和相狀稱為相。性與相其實無異,僅名稱有別。說性即說相,說相即說性。如說火性即說熱相,說熱相即說火性。如如,是不動、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顛倒分別的自性境界。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叫作“如如”。
⑩四眾:指構成佛教教團的四種弟子眾,又稱四輩、四部眾、四部弟子。有兩種含義:其一指出家之四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其二指僧俗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譯文
智隍禪師,最初參拜五祖弘忍,自己宣稱已經得到了正宗傳授。智隍居住在庵室裏長期打坐,累計二十年了。惠能大師的弟子玄策,遊曆到河北一帶,聽說了智隍的名聲,便造訪智隍的庵室,問:“你在這裏幹什麼?”
智隍回答說:“入定。”
玄策問:“你說入定,是有心念入定呢,還是無心念入定呢?如果是無心念入定的,一切的草木瓦石無情眾生,應該都能達到入定;如果是有心念入定的,一切含有意識的有情眾生之類,也應該能達到入定。”
智隍說:“當我真正入定時,看不到我有‘有無’的心念。”
玄策說:“看不到‘有無’的心念,就是常定,怎麼又有出入之分呢?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真正的定了!”
智隍無言以對。過了很久,問玄策:“你師承的是誰啊?”
玄策說:“我的師父是曹溪山六祖惠能大師。”
智隍問:“六祖惠能大師認為什麼是禪定?”
玄策說:“我師父說,法身圓融玄妙湛然常寂,性相體用一如,五蘊和合,本來是空,六塵也不是真實存在。既不出,也不入,不執於定,不生散亂心。禪的本性是不執無滯的,要住禪寂。禪性無生,要超離執著禪的念想。心如同虛空一樣,不存在對虛空的度量。”
智隍聽到這樣說法,直接來拜謁六祖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問:“你從哪裏來?”
智隍把遇到玄策的因緣全部描述了一遍。
惠能大師說:“正像玄策說的那樣,你隻要心如虛空一般,又不執著於對空的妄見,自如應用,沒有滯礙,對於動靜,不生其心,世俗和聖境全部兩忘,主觀和客觀對象能夠一齊泯絕,性相如一,就無時無刻不在禪定之中,沒有不禪定的時刻了。”
智隍於是大徹大悟,二十年修行所得的執著之心,刹那間都沒有留下影響。那天夜裏黃河以北的官吏和百姓都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智隍禪師今天得成佛道了!”智隍後來禮敬告辭,又回到了黃河以北,開示教化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