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記敘了武則天、唐中宗派遣內侍薛簡擬請六祖惠能大師至宮中供養,大師以老疾上表托辭的事由。其後,應薛簡的請求,大師予以開示,為他辨析了北宗所一味強調的坐禪之弊病,認為“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指明諸法空寂、無生無滅,獲得佛法的真正途徑還在於自性體悟,進而指出“煩惱即菩提”,表明即世間求解脫、不離生死證涅盤的思想主旨。昭示世人立足當下,肯定人生。這對後來近代人間佛教具有很深遠的內在指導意義。最後交代了薛簡表奏、朝廷獎諭的事宜。
原文
神龍元年上元日①,則天中宗詔雲②:朕請安秀二師③,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④。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注釋
①神龍元年上元日:神龍為唐中宗年號,正月十五日為上元。
②則天中宗:指太後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
③安秀二師:“安”指慧安國師,是弘忍的弟子,曾受到武則天和唐中宗的重視。因常住嵩山,故又稱嵩山慧安。《景德傳燈錄》卷四有傳。“秀”指北宗神秀大師。
④一乘:印指佛乘,又作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等。乘為“交通工具”之意,此處指成佛之教法。佛教教義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眾生悉皆成佛,故稱為一乘。
譯文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正月十五日,太後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詔說:“我迎請嵩山慧安和荊南玉泉寺的神秀兩位大師到宮裏來,誠心供養。於日理萬機之中,每有空暇,就向兩位大師請教,研究佛法。兩位大師十分謙讓,都推舉惠能大師。說:‘南方有位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裏秘密得受了衣缽和教法,得傳了佛法的心印,可以迎請他來宮中向他請教。’現在我派遣內侍薛簡傳達詔書來迎請大師,望大師慈悲為懷,立即趕赴京城。”
惠能大師上呈了表章,以身體有疾病為理由推辭了延請,並表示自己願意永遠生活於山林之中,直到終老。
原文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①;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②;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③,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注釋
①如來清淨禪:“如來禪”的簡稱,《楞伽經》所說四種禪之一。由如來直傳之禪或如來所得之禪定,即入於如來地,證得聖智三種樂,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之廣大妙用者。另也是五種禪(五味禪)之一。宗密將禪分為五種,其中“最上乘禪”稱為如來清淨禪(略稱如來禪),又稱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此禪之旨趣,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無有煩惱,具足無漏之智性,且此種清淨心與佛無異,此心即佛。
②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二乘即指聲聞乘與緣覺乘。羊、鹿指羊車和鹿車。這裏指二乘發心度化的眾生較少。詳見第七品“三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