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關於奇書《推背圖》(4)(1 / 2)

第四十三象,台灣同胞回歸大陸的預言:在《通俗推背圖傳本》中是第四十三象,而其它傳本則是第六十四象或第四十四象。關於這個部分,中野教授說:"預言清宣統帝會在一九一二年退位。"一九八七年台灣解除戒嚴令,能夠由台灣自由往返於大陸之後,證明了這個預言的確沒有錯。但是中野教授認為:"宣統帝退位"的預言在第四十三象,其它傳本卻擺在第六十四象,間隔未免太遠,不禁令人感覺疑惑。

通過以上中野教授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推背圖》在流傳的過程中,各象的順序有許多改變和差異,尤其是關於近現代史預言的部分更為混亂,這也是我們在閱讀和研究這本奇書時必須注意的問題。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曆史的理解作出相應的預測,而究竟怎樣的解釋才是正確的,也隻能等曆史"用事實說話"了。但是,我想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推背圖》,也未嚐不是一件新奇的事。

從另一方麵來說,如果對《推背圖》的解釋非常準確係統的話,恐怕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恐慌,這樣看來,寧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8、《推背圖》背後的傳統文化底蘊:是術數還是迷信

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認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乃形成文化的主體。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文化彙成東西兩大係統。但這兩大文化係統,除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種種,無論東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有一種不可知的神秘之感存於幕後。例如宇宙與一切生物的奧秘,人生的命運和生存的意義等問題,仍然是茫然不可解的一大疑團,還有待於科學去尋探究竟的答案。將來科學的答案究竟如何,現在不敢預料。但在東西雙方文化的幕後始終存在著一個陰影,有形或無形地參加文化曆史的發展,隱隱約約地作為導演的主角。無論學問、知識有何等高深造詣的人,當他遭遇到一件事物,實在難以知其究竟,或進退兩難而不可解決的時候,便本能地爆發而變成依賴於他力的求知心,較之愚夫愚婦,並無兩樣。

在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幕後,除了儒、佛、道三家主流學說外,最為流行的要算是"術數"了。由於"術數"的發展而演變成為各式各樣求預知的方法,推尋個人的、家庭的、國家的、宇宙的生命之謎,可謂迷離莫測,玄虛高深。世界上擁有學識的人雖然很多,但對於"術數"之道不熟悉者,由於自我心理抗拒"無知"的作祟,便自然地生起"強不知以為知"的潛在意識,冒然斥拒其為"迷信"。其實,迷信的定義,應指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才名為"迷信"。如果自己還未曾對其進行探討和研究,便冒昧地指責其為迷信,這種觀點和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但中國過去三千年來的帝王、將相、才子、布衣等,沉醉於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裏,以致埋葬了一生,錯亂了事業作為的現象,真是不勝枚舉,數不勝數。那麼,這一類的"術數"學問,究竟有沒有現實意義?有沒有學術價值?能不能進入正規的學問殿堂?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加以慎思明辨了。

現在美國的一些大學流行一種"算命"的學科,大體是起源於大西洋學係和埃及學係的"星相學",與中國文化的淵源不深。像美國這樣年輕的國家,在世界上崛起的時間也不長,卻能以大膽的創見,開發自己文化的新機運,先不管有無科學依據,等加以研究以後再作結論。但我們中國人,本身擁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卻對自己祖先留下來的經典著作漠視不顧或自加鄙棄,一定要等到外人來開采時才自吹自擂自己的偉大,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和遺憾。

在古代中國,有關"術數"的學識,共有五個主幹交織聯係而成:1、"陰陽""五行";2、八卦""九宮";3、"天幹"和"地支";4、天文星象;5、依托於神抵鬼怪的神秘。這五種學說隨著時代的推進而互相結合,便產生了商、周之際的"占卜"學說。周武王時代的"卜世三十,卜年八百"之說,就是後世出現為國家推算命運之學的源頭。

春秋時期,"占卜"之風更是彌漫在各諸侯國的政壇上,出現了專門從事此行業的方外之士,簡稱方士。戰國之際,齊國人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更是盛行一時,盡管那些卿士大夫對這些特異的學問極為排駁,但像孟子、荀子這樣的大聖賢,也曾經受五行學說的影響,而參雜於其學問思想之間,在史書上也是可以找到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