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整日沉浸在溫柔鄉裏不理朝政,奸相李林甫又介紹安祿山入宮,安祿山與楊貴妃也有著曖昧的關係,於是便出現美人迷惑君王、奸臣把持朝政、雄藩窺伺於外的局麵,國家糜爛不堪,局勢極其危機。
第二句"蜀道難",指天寶十四年十一月(755年),安祿山、史思明開始起兵叛亂,由範陽攻至洛陽,勢如破竹,唐朝兵敗如山倒。楊國忠沒有什麼對策,隻有勸玄宗逃往四川。玄宗在驚嚇之中沒了注意,帶上陳玄禮的兵將和楊國忠、楊貴妃、高力士等一幹人啟程往四川而來。四川即"蜀地"。
讖詞第三句"截斷竹簫方見日",指玄宗逃到四川之後,太子即位,就是第七代皇帝肅宗。此時,唐室終於拾回人心,開始整頓軍隊,在各州舉兵鎮壓叛軍。從"截斷竹簫"的"簫"字來看,"竹"一旦被切斷就是"肅",也就是說到了肅宗這一代"方見日",唐室再度見到陽光。
讖詞第四句"更無一史乃平安",暗示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被殺,天下重新回到和平,"更"就是指第二個"史"。肅宗即位翌年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而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的骨肉相殘使得持續八年的大亂終告結束。
安慶緒的軍隊在各地襲擊官軍時,打敗其軍隊的就是郭子儀、李光弼、張巡、許遠等勇將,尤其是名將郭子儀立下重大功勞,他向回紇王的懷仁可汗借精兵奪回長安,收複了洛陽。因此肅宗得以進入長安,而玄宗也離開四川回到長安。上元二年(762年)四月,玄宗在長安逝世,享年七十八歲。而同月肅宗也病逝,太子李豫即位,即代宗皇帝。
代宗任命雍王李適(代宗的長子,後來的德宗皇帝)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討伐史朝義。史朝義兵敗逃到範陽,其部下李懷仙倒戈,斬殺史朝義,向官軍投降。這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而頌詞的意思和讖詞正好是相呼應的,第一句"漁陽"的"陽"是指"洛陽",安祿山率領叛軍攻陷洛陽,接著又攻破潼關,直逼長安。"潼關"位於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是保護首都長安的要害關卡。安祿山攻破此處,玄宗不得已隻好逃到為山地所圍繞的天然要害四川省。巴蜀山道自古以險峻聞名,因此常言道"蜀道難。"
頌詞第二句"幸劍山",指逃往四川的玄宗一行人到達馬嵬(陝西省)時,憤怒的將兵斬殺了宰相楊國忠及其家人,並要求玄宗殺死楊貴妃。
一天,唐玄宗和一隊逃兵走到馬嵬驛,正要進入驛裏休息,隻聽得驛門外麵,喊殺連天,嚇得他麵色如土,楊貴妃更是怕得銀牙亂顫,粉臉成青。玄宗命高力士到外麵去看看,待高力士回來才知道,楊國忠父子和韓國夫人已經被禁軍殺死。
玄宗大驚,又派禦史大夫魏方進出去問是怎麼回事,魏方進出來一看,外麵的禁軍已經把國忠的首級懸掛在驛門上,地上綁著的國忠的肢體,已被淩割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魏方進不知所措的問道:"你們為何擅殺宰相?"話還沒說完,前麵幾個軍士一擁而上,把魏方進按在地上,幾刀下去砍成數段。
同平章事韋見素在裏邊等魏方進不回來,也出來看,腳還沒站穩,另一隊亂軍擁上來,把他毆成一團,血流滿地。突然,背後匆匆走出數人,大聲喊道:"不要傷韋相公!"大家才停了手,韋見素痛苦地爬了起來,退入驛中,向唐玄宗說明情形。唐玄宗聽了在四周踱來踱去,不知如何是好。高力士請求請玄宗出去慰諭,玄宗隻好硬著頭皮,扶著拐杖走出門外,低聲下氣地慰問將士,勸他們收兵。可是將士們仍然圍住驛門,一點也不遵聖旨。玄宗暴跳如雷,命令高力士出去問陳玄禮。陳玄禮的答話是:"國忠既然已經誅斬,貴妃不宜再供奉,請皇上割恩正法。"
"貴妃平常住在宮裏,對外邊的事情從來不聞不問,有什麼罪該殺呢?"玄宗聽說要殺死自己寵愛的妃子,立馬變了臉色。
高力士在旁邊小心勸奏:"貴妃原是無罪,但是將士已經殺掉國忠,如果貴妃還隨侍在左右,終究無法使眾人心悅誠服。希望陛下遷就一下,隻有讓將士的心安定下來,陛下才能安全。"
玄宗沉吟不語,轉身走到驛門旁邊,倚杖立著。韋見素的兒子京兆司祿韋諤護駕在旁,也向前跪下奏道:"眾怒難犯,安危隻在須臾之間,願陛下速行處決。"
玄宗還在猶疑不決,外麵喧嘩的聲音越來越厲害,幾乎就要衝進門來。韋諤還跪在地上,猛力叩頭請求,鮮血滿額。又見高力士神色慌張地跑進來說:"軍士們已經闖進來了。陛下若不速決,他們要來自己動手了。"玄宗不禁掉下眼淚來,怔了半晌,說:"罷了,罷了。我也顧不得貴妃了,你替朕擬旨,賜貴妃自盡罷!"
楊貴妃就這樣在馬嵬坡香消玉損,正好應了頌詞第三、四句"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木易"合起來為"楊",即暗示"楊貴妃";"山下鬼"也就是是"嵬(馬嵬)",即馬嵬坡;"金環"是指楊貴妃的幼名"玉環","玉"字隱藏在"金"字中,此句暗示楊玉環將身葬此地。《推背圖》竟然連楊貴妃自殺的場所和幼名都預料中了,的確是非常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