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在預言中驚奇演變的古代曆史(4)(1 / 3)

郭威攻進開封,廢掉隱帝,自己稱帝,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柴榮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刺史、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澶州任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吏民賴之。"其後加封晉王並出任開封尹,判內外兵馬事。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駕崩,晉王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郭威在位期間,曾就恢複農業生產、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係列有效的措施。柴榮即位後,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行改革。

政治上,澄清吏治,嚴明賞罰,懲治貪贓。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安撫流民,編製《均田圖》查實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軍事上,整肅軍紀,裁汰老弱,選募壯勇,組成了精銳的中央禁軍。文化上,製定刑律,修訂曆法,考正雅樂,廣搜遺書,雕印古籍。

柴榮還大力滅佛,廢除敕額外的寺院3萬餘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佛像銅器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麵。

此象的"革"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九卦,《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意思是說"革"卦的卦象是離(火)下兌(澤)上,為澤中有火之象,大水可以使火熄滅,大火也可以使水蒸發,水火相克相生,從而產生變革。君子根據變革的規律製定曆法以明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此卦正好象征的是柴榮實行改革的事情。

顯德二年,世宗柴榮采用大臣王樸提出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出兵後蜀,收回四個州。次年伐南唐,經過三年苦戰,收回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多個縣。六年征討遼國,收回幽雲十六州中的三個州。五月間,乘勝進取幽州,但在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師回朝,六月卒,年39歲。

後世史家稱讚世宗在位的統治為"顯德之治",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及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頌詞第一句"金木水火土已終","金木水火土"是五行符號,在這裏是循環之意,因為五行是循環相生相克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不已。所以,此句是在說明五代的循環已經終了,氣數已盡。

頌詞第二句"十三童子五王公",正好指五代十國時期有五個大的王朝更替,同時又有十三個小國並立的局麵。

頌詞第三句"英明重見太平日",暗示著周世宗五年的英明之治,使天下重新回到一個比較安定的年代,百姓得以從水深火熱的戰亂中逃脫出來,重見天日。

而計算一下五代的延續年數,從公元907年的後梁朱全忠開始,到後周柴榮的兒子恭帝宗訓(959年),一共曆時五十三年。正好和頌詞第四句"五十三參運不通"吻合。

8、關於南唐李氏、後蜀孟氏、吳越錢氏的預言

所謂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曆史終是這樣戲劇化的向前演繹,在經曆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與紛爭後,中國又將迎來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然而,開創這個新時代的"真命天子"又將是誰呢?《推背圖》已為我們作出了預言。

第十五象戊寅震上離下豐

讖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海內紛紛。父後子前。

頌曰:戰事中原迄未休。幾人高枕臥金戈。寰中自有真天子。掃盡群妖見日頭。

金聖歎:"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據者星羅棋布,惟吳越錢氏稍圖治安,南唐李氏略知文物,餘悉淫亂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太祖小名香孩兒,手執帚著,掃除群雄也。"

此象從字義上來解,是天下先亂後平之意,暗示著五代十國時在南方的三個割據政權——南唐李氏、吳越錢氏、後蜀孟氏,與中原的戰亂不休相比,這三個小國相對比較穩定。

此象的"豐"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五十五卦,《易經》曰:"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豐卦象征亨通,君王能夠使天下達到盛大豐滿就不用憂愁,好比太陽位居中天,光芒萬丈。在這裏暗示這三個國家的君王能夠致力於政事,使得國家經濟發達,百姓生活富裕。

讖詞"天有日月",即指南唐的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這三人的名字都含有"日"字,並且都在上部,正應了"天有日月"。

南唐(937—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曆時僅39年。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徐知誥身上,他本姓李,據說是唐代皇室的後裔,後被吳國的權臣徐溫收為養子。公元908年,徐溫擊殺張顥,擁戴楊渭為吳主。從此,徐氏便掌管了吳國的大權。

不過,徐溫並未取代吳國,反而一直保持著吳國的天下。他隻是派其子徐知訓駐廣陵,處理日常政務;派其養子徐知誥駐潤州,以為呼應。大事則由徐溫在金陵親自決斷。後來,徐知訓因驕橫無知,被吳王楊渭的舅舅朱瑾所殺,徐知誥乘機到廣陵,安定秩序,並代徐知訓執政。徐知誥精明有謀,既對徐溫孝順有加,又頗得民心。927年,徐溫死,徐知誥囚禁了徐溫的兒子徐知詢,自代徐溫執政。他擁護楊溥為吳國皇帝,但自居金陵,派自己的兒子景通、景遷先後駐廣陵,一如徐溫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