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此象主司馬光卒,蔡京父子弄權,群小朋興,賢良受錮,有日月晦盲之象。"
圖像中一匹馬站立在河中,暗示趙構在"靖康之難"後,騎馬渡過黃河,在江南開創帝業的事件。
讖詞中"木篝大賴"已經明確指明,大宋江山要依賴高宗趙構來支持,"木篝"也就是一個"構"字。第二句"否極見泰",意思是事情壞到極點就會轉好,北宋在"靖康之難"中滅亡,而今又在江南重見生機,所以有這樣的說法。
而"天馬當空""闖闖水水",是說趙構有一次在危機中,看見寺廟裏的泥馬竟然動了起來,便騎著它渡過黃河。泥馬能動當然是"天馬"了,是上天在扶助趙構。
趙構(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的弟弟,先後被封為廣平王、康王。北宋滅亡後,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建立南宋。
大凡開國帝王,都會有不同於常人的傳奇,以此使人們對他們"真命天子"的身份確信不疑,趙構也不例外。南宋民間流傳著"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趙構。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侵宋,奉欽宗之命,趙構作為人質出使金國求和,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趙構脫逃,逃至磁州時,夜宿崔府君廟,夢神人告知金兵將至,趙構驚醒,見廟外已備有馬匹,遂乘馬狂奔,這匹馬居然載著趙構飛躍渡過黃河,過河後即化為泥塑之馬,和廟中的泥馬一模一樣。
趙構赴金營為人質,曆史上確有其事,但他是否到了金營,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經攻至開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親王、宰相為人質,方可退兵。欽宗命康王趙構前往金營。在金營被軟禁了20餘天後,幸運降臨到了趙構的頭上。金人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懷疑趙構不是親王,將其遣返,而不是像上麵故事所說那樣,押著趙構北上,所以趙構根本無須逃跑。欽宗隻好命肅王趙樞代替趙構,赴金營為人質。在欽宗答應割地、賠款等要求後,金人暫時撤軍,肅王卻沒有被放還,而是被擄北去,當了趙構的替死鬼。
而另一種說法是,趙構有一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幸虧有忠臣之子李馬舍生忘死地背著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幸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便將李馬藥啞,不久殺死了李馬。
盡管這件事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推背圖》中的預言顯示趙構確實與"馬"有關。而高宗這個"中興之主"實在是有名無實,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竟沒有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高宗在位期間,無論抗金戰場上的勝負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麵前極盡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的醜態。曆史安排了一個談"金"色變的君主來承擔抗金禦侮的使命,真讓人有些想不通。
頌詞"神京王氣滿東南",指天子之氣籠罩在東南的大地上,注定了南宋的建立,南宋江山大約擁有長江南北以及東南一帶。事實上,當時的河南、陝西仍然是宋室控製的地方,山東、河北、河東也未全部失去,而且義勇之師紛紛起來保衛宋朝。這時朝中的宰相為李綱,還有韓世忠、嶽飛、張俊等名將,南宋如果振作起來應該是大有可為的。隻可惜,高宗一味的逃避金敵,南走杭州,不敢應戰。
頌詞第四句"臨行馬色半平安"的最首一字和最末一字組成"臨安",暗指高宗將臨時都城暫定在杭州,稱為臨安。而句中又出現了"馬"字,再次印證趙構與馬有著不解之緣。
頌詞第三句"一木會支二八月"指的是秦檜,它在南宋的朝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害死嶽飛而成為千古罪人。"一木會"是一個"檜"字,而"二八月"又是什麼呢?原來二月是春季的半途,八月也是秋季的半途,春的一半為"耒",秋的一半為"禾",合起來正好是一個"秦"字。《推背圖》竟然預測到這麼精確的地步,不能不說是神奇。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江寧(今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補密州(今山東諸城)教授,曾任太學學正。
宋徽宗、欽宗被俘後,女真族立張邦昌為傀儡,禦史馬伸等人上書反對立張邦昌,要求秦檜也簽名。秦檜起先不同意,但數十名官員都簽了,馬伸"固請",秦檜無奈,隻得也簽上。因在上書者中秦檜官職較高(言官之首),於是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檜反立張邦昌,將他捉去,同去的還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從等。這時宋徽宗得知康王趙構即位,就致書金帥粘罕,與約和議,叫秦檜將和議書修改加工潤色。秦檜還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把秦檜送給他弟弟撻懶任用。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撻懶,逐漸成為他的親信。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山陽(即楚州,今江蘇淮安),命秦檜同行。因秦檜賣身投靠女真貴族的麵目,在南宋朝野還未徹底暴露,所以金統治者把秦檜作為安插在南宋朝中做內奸的合適人選。山陽城被攻陷後,金兵紛紛入城,秦檜等則登船而去,到達臨安,自稱是殺死監視他們的金兵奪船而來的。
秦檜南歸後,送給趙構兩件"見麵禮",第一件是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第二件是他呈上一份致女真軍事貴族撻懶的"求和書"。趙構感到秦檜"忠樸過人",稱"又得一佳士也"。秦檜得到趙構的賞識,迅速爬上了宰相寶座。